悅目賞心─圖畫的娛樂功能
拋開「成教化,助人倫」的沈重使命,讓我們沉浸在圖像中,想像或感受文學、戲曲、小說情節帶來的愉悅,應該是故事畫更根本的魅力。〈文姬歸漢〉裡在國族認同與親情間拉扯的悲涼遺憾、〈西廂記〉裡情竇初開的曖昧與冒險、〈歸去來辭〉裡從難以施展與不願屈就中回歸家園的解脫……。這些將種種情節、文本轉化成動人圖畫的畫家們,賦予了故事另一種悅目賞心的理解角度。
- 明 文徵明 倣趙伯驌後赤壁圖
- 絹本設色 卷
- 本幅 縱31.5 橫541.6公分
- 故畫001055
- 重要古物
除了陶淵明(約365 - 427年),另一位備受文士推崇的偶像就是蘇軾(1037-1101),其〈赤壁賦〉也是廣獲喜愛的創作題材。
文徵明(1470-1559)於七十九歲時繪製此卷,以看似連續的山水樹石,巧妙分隔出文中敘述的不同段落,展出的另一件傳仇英(約1494-1552)〈歸去來辭〉也是仿效這類型的作品。畫中山石堆疊,樹石佈列,緊湊而充滿變化。畫家將自己對蘇軾作品的理解與想像,轉化於所創造的瑰麗丘壑中,疊合了兩種藝術形式,觀之妙趣橫生。
故事介紹─後赤壁賦
蘇軾與友人行吟賞月時,忽感嘆沒有美酒佳餚相佐。恰巧友人在傍晚捕到鮮魚,蘇軾的妻子也告訴他家中有藏酒,於是他們帶著酒餚重遊赤壁。蘇軾爬上赤壁,沿途穿過險峻山林。獨自登頂後,他不禁仰天長嘯,並對自然肅然起敬。悲恐交集的他回到船上,在江上漫遊。忽然有隻孤鶴打破寂寥,一邊長鳴、一邊飛過他所乘的小船。後來,蘇軾夢中出現一羽衣道士。當他意識到這位或許是昨夜所見的鶴,即從夢中驚醒,打開房門欲找尋,卻不見其蹤影。
- 傳 元人 上林羽獵圖
- 絹本設色 卷
- 本幅 縱47.5 橫1298.2公分
- 故畫001540
〈上林賦〉雖為文學作品,但是以故事講述的方式進行。〈上林圖〉即依〈上林賦〉內容,分成七大段落。卷首先由「子虛」、「烏有」和「亡是」三人的高談闊論開場,接著描繪壯觀的天子園苑—有神獸出沒的浩蕩水域、層巒疊嶂間的富麗離宮別館等等。天子在壯盛的車駕儀仗簇擁下出場,校閱兵士們在山林間射獵追捕鳥獸。接著在嬛嬪陪侍下,於高臺上宴樂,忽然省悟不該奢侈縱逸,因而解酒罷獵,擺駕回宮。
畫家以山石將〈上林賦〉的七個段落聯繫起來,製造出江山千里的浩瀚遼闊。石青、石綠等礦物性顏料,讓山石顏色更飽和明亮。服飾及器用的細緻圖案及多種色彩,讓全圖繽紛華麗。文句被轉化為豐盛的圖畫,衝擊觀者原本閱讀文本時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