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圖像強大的敘述力

有「故事」的圖像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多樣媒材上。有些是原本就是為「故事」服務的圖像,如:墓室祠堂裡忠孝節義的石刻線畫、敦煌壁畫的佛本生故事、《法華經》扉頁上的經變故事,或是歷史事件等。但也有些原本不是「故事」的圖像,如《孝經》、《詩經》等思想或文學經典的附圖,卻因為圖像本身強大的敘述性,能夠提供觀者超越文本的故事感。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漢 武氏祠畫像石刻拓片
    漢 武氏祠畫像石刻拓片_預覽圖
    漢 武氏祠畫像石刻拓片
    • 紙本墨拓 橫披
    • 本幅 縱115.2 橫139.2公分
    • 購拓000037-3

    西元151年的武梁祠,以乍看如剪影般的石刻線畫裝飾整體空間。本次展出的西壁拓片,中間兩層竟刻畫了「老萊子娛親」、「荊軻刺秦王」等七個忠孝節義的故事。

    畫家在單一場景中藉由角色的向背關係,輔以榜題文字,幫助觀者辨認故事。許多極盡開張的人物動作仍具細節。如第三層左方「荊軻刺秦王」一段,荊軻指掌形狀,或是秦王侍衛如何攔抱阻擋,皆利用細線刻劃出故事文本以外的細節。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_預覽圖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北周須達拏太子本生
    • 絹本設色 卷
    • 本幅 縱65.5 橫1105公分
    • 贈畫000031

    這是張大千(1899-1983)臨摹自六世紀敦煌壁畫的作品。壁畫原分三層,依序表現故事情節。情節間以山石或建築分隔,人物姿態活潑生動。張大千參考壁畫原本的佈局,統一「自左向右」安排情節,與一般手卷「自右向左」的觀賞方向有別。

    此次展出悉達孥太子本生故事「佈施白象」的段落。敵國故意派八位婆羅門向樂善好施悉達孥求取百戰百勝的國寶白象。太子因同意佈施,讓他們騎象離開,自己反遭放逐。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_預覽圖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紙本 經摺裝
    • 元重刊蘇寫本
    • 每半葉框 縱31.9 橫15.7公分
    • 故佛000201、故佛000207
    • 重要文物

    這兩幅版畫為《法華經》卷一和卷七的扉畫。畫面右側釋迦牟尼佛與脅侍部眾形體較大,為傳統畫作突顯重要角色的慣例。不同於早期敦煌壁畫常以山石框限不同故事或情節,扉頁畫家將故事並置於同一山水場景中,利用地形地貌,讓角色們各自專注在自己的故事中演出。這套扉畫成功描繪出釋迦牟尼佛宣講《法華經》及其內容,畫面和諧且具整體感。

    • 傳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開宗明義章、事君章)
    • 傳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開宗明義章、事君章)
    • 傳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開宗明義章、事君章)
    • 傳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開宗明義章、事君章)
    • 傳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開宗明義章、事君章)
    • 傳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開宗明義章、事君章)
    傳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開宗明義章、事君章)_預覽圖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開宗明義章、事君章)
    • 絹本設色 冊
    • 本幅 縱28.8 橫33.7公分、縱29.1 橫36.2公分
    • 故畫001224-1、故畫001224-15
    • 重要文物

    《孝經》紀錄孔子(西元前551-479年)解說孝道的內容。第一開孔子為弟子環繞,斜向坐於榻上,加上前方跪坐的曾子(西元前505-432年),就像將佛道扉畫宣講場面反向簡化而成的儒家版本。

    第十五開〈事君〉,畫中君王所在殿宇,與官員園苑僅有一棵柳樹的距離。現實中不可能如此接近,且兩者在畫中所佔比例接近,應是畫家對文中對句:「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的圖像詮釋。

    此冊與南宋院畫家馬和之(活動於十二世紀中)風格不同,應為宋人託名之作。

    • 清 弘曆敕編 御筆詩經圖(齊風之甫田、豳風之7月)
    • 清 弘曆敕編 御筆詩經圖(齊風之甫田、豳風之7月)
    清 弘曆敕編 御筆詩經圖(齊風之甫田、豳風之7月)_預覽圖
    清 弘曆敕編 御筆詩經圖(齊風之甫田、豳風之7月)
    • 紙本 冊頁裝
    • 清乾隆間圖繪寫本
    • 版框 縱30.9 橫39.7公分
    • 故殿019742、故殿030553
    • 重要古物

    《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西周至春秋中葉(約西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許多內容託物寄寓,幽微地表現潛伏的意見或情感。南宋的文官馬和之(活動於十二世紀中)畫藝高超,他為《詩經》添配的圖畫成為經典。清代的乾隆皇帝(1711-1799)令宮廷畫家臨摹宮中收藏的馬和之《詩經圖》,並補全殘缺的部分。本次展出就是乾隆朝摹作的其中兩開。

    〈甫田〉若抱怨般的詩句,卻飽含思念與對相聚的期盼。詩句中的「思念」要如何描繪?畫中斜向而下的山坡,影射著萬水千山,承托田邊文士對遠方友朋身影的思念。此圖以敘事畫的方式,巧妙地傳達詩歌中的抒情內容。

    〈七月〉的篇幅很長,記述著農民一年裡應進行的主要行事。一小方冊頁裡能容納多少內容?畫家果斷地用雲氣及樹石,將畫面切作三塊,自右至左描繪夜觀星象、農桑採集、歲末宴聚場面。由宴聚的場面,可知此圖並未照本宣科。畫家讓〈七月〉文中未提到的樂舞場面,清楚安排在左下方,似有以禮樂教化百姓的期盼。

    • 明 朱見濡敕編 御製新集斷易精粹 
    • 明 朱見濡敕編 御製新集斷易精粹 
    • 明 朱見濡敕編 御製新集斷易精粹 
    • 明 朱見濡敕編 御製新集斷易精粹 
    • 明 朱見濡敕編 御製新集斷易精粹 
    明 朱見濡敕編 御製新集斷易精粹 _預覽圖
    明 朱見濡敕編 御製新集斷易精粹 
    • 紙本 冊頁裝
    • 明成化間內府彩繪寫本
    • 版框 縱14.6 橫17.2公分
    • 故善002842、故善002851、故善002866、故善002838、故善002841
    • 重要文物

    《御製新集斷易精粹》是成化十八年(1482)編成的一套現僅存55冊的占卜書,共收錄千首以上的占卜詩文及附圖。

    書中圖像頗多「直譯」詩句的例子,如為表現「攀龍附鳳前」,畫出人們攀住龍尾或撫摸鳳凰的形象。也不乏「轉譯」方式,如對應「更逢寅卯地」,畫出老虎和兔子在地面行進,便是將地支轉為生肖的作法。

    雖然詩句晦澀不明,但透過畫家的詮釋,創造許多滿溢戲劇張力的畫面,就像眩人心目的奇幻故事。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_預覽圖
    宋 榭枋得註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 紙本 包背裝
    • 明內府朱絲欄彩繪寫本
    • 版框 縱26 橫17.2公分
    • 平圖009591

    此書是難得一見的明代宮廷精製童蒙書。除了選錄的唐、宋詩作,加上釋義與增和詩以外,亦由宮廷畫家依詩句添繪彩圖。

    詩句隨作者心思流轉,前後句子觸及的意象可能差異極大,畫家要如何因應?本次展示的左右側附圖,皆為兩首詩作的「合成圖」。你可以找出畫家達成「異詩同圖」的不同方式嗎?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
    傳 宋 李嵩 瑞應圖_預覽圖
     宋 李嵩 瑞應圖
    • 絹本設色 卷
    • 本幅 第1段 縱32.6 橫96.5公分
    •    第2段 縱32.6 橫106.5公分
    •    第3段 縱32.6 橫65.5公分
    •    第4段 縱32.6 橫130公分
    • 故畫001472

    「故事畫」也稱為「故實畫」,代表畫的不只是虛構的故事,不少希望指涉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但究竟有幾分真實呢?

    傳李嵩(約1170-1255)〈瑞應圖〉就是這類耐人尋味的圖像。南宋初年為合理化高宗(1107-1187)的統治權,大臣編著即位前的瑞應故事,院畫家也為之作圖。如本次展出的「脫袍見夢」一段,畫的不只是軍隊營帳中沉睡的高宗,也將他腦中欽宗將衣袍脫下交給他的夢境,如雲煙般地飄出顯現,十分有趣。

    故事介紹─脫袍見夢

    靖康元年(1126),宋欽宗任命弟弟趙構為大元帥。隔年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宋徽宗、欽宗被金人擄往北方,趙構於南京即位,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脫袍見夢」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段政權交替期間。趙構成為大元帥而四處征戰的某日,夢見自己與哥哥欽宗在宮苑裡相遇,欽宗將自己的衣袍脫下要讓他穿上,象徵把政權與王位交給他。正當趙構要婉拒的時候,夢便醒了。大臣曹勛聽說此事,便寫文讚揚趙構英勇領導軍隊,更身懷天命,將使國勢再度興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