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化、助人倫─儒家觀點下圖畫最重要的功能
活動於9世紀的畫史家張彥遠標舉圖畫最重要的功能是「成教化,助人倫」,此單元展件體現了過去對這種看法的實踐。《二十四孝》、〈袁安臥雪〉一類故事畫,可對一般民眾灌輸道德倫常的觀念;而《帝鑑圖說》、〈渭濱垂釣〉一類故事畫,則期待激起帝王借鑑仿效的意願。不同時代畫家接續描繪的忠孝節義故事,也正反映著歷經時間汰選,代代相傳的儒家文化底蘊。
古代中國,圖畫經常被賦予教育的功能,特別是在宮廷中,這些畫作主要以帝王為教育的對象。例如用描繪歷代聖賢形象的作品講述其功過事蹟,作為帝王的借鏡。後來出現以歷史故實的人物故事畫勸諫帝王。這類題材的原意是提醒皇帝要能接受諫言,後來這些描繪進諫情景的作品,也成為君王對臣下的統治工具,被用於宣揚君王的雅量,彰顯其容受臣下直言勸諫的風範,或者藉由歷史故實向臣子傳遞訊息。
- 傳 宋 李迪 畫三顧圖
- 絹本設色 軸
- 本幅 縱82.5 橫175.7公分
- 故畫003752
本幅繪漢末劉備(161-223)為邀請隱遁山間的諸葛亮(181-234)加入其陣營,而三度拜訪的故事。畫面中央為碩大石壁,仿若舞台背景,托襯主角所在,也將觀眾視線聚焦畫幅前端。石板橋前三人為劉備、關羽(?-220)、張飛(?-221),隨從與座騎停佇右方的樹林間。另一端,僮僕正應門而出,柴扉後高臥茅屋窗邊的是諸葛亮。
畫作有多次修補痕跡,李迪(活動於1162-1224)款為後添。山水樹石與人物描繪皆有明代宮廷畫特質,應為相關流派之手筆。
故事介紹─三顧草廬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劉備聽從謀士徐庶建議,帶著關羽、張飛一同前往南陽臥龍崗,求取隱居賢士諸葛亮相助。第一次拜訪在三月,諸葛亮在庵中讀書,讓道童謊稱自己外出赴宴。到八月,劉備再次前往,諸葛亮依舊找理由婉拒。第三次,劉備讓部隊在草庵前下馬等待,道童回覆諸葛亮正在看文書。三人在庭院等候至諸葛亮起身,邀劉備入座。諸葛亮剖析當時天下局勢,謀劃戰略,成為劉備與後來蜀漢的軍師。
- 明 周文靖 雪夜訪戴
- 絹本設色 軸
- 本幅 縱161.5 橫93.9公分
- 故畫000882
- 重要古物
此作畫東晉名流率性而為的故事。雪夜夢醒的王徽之(338-386),獨飲時見皎白月色,突生訪友興致,便命侍從驅舟造訪戴逵(約331-396),到了門前卻打消念頭,留下「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名句。
本幅構圖與用筆帶有南宋馬夏的風格,唯山石皴法較為減省,或為表現積雪覆蓋的效果。雪夜獨行的扁舟劃破深夜寂靜,凸顯名士的隨興所至,是明代宮廷人物故事畫的佳例。
故事介紹─雪夜訪戴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裡,王子猷從睡夢中醒來。他打開房門,命人斟酒。見四周一片皎潔,就在屋內徘徊吟詩。突然,他想起了好友戴逵,於是立刻要搭著小船去拜訪對方。經過一晚,王子猷才抵達戴家門口,他卻要原路折返。有人問他這麼做的原因,王子猷說:「我本來就是一時高興才來,現在已心滿意足了,何必要見到安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