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
拋開「成教化,助人倫」的沈重使命,讓我們沉浸在圖像中,想像或感受文學、戲曲、小說情節帶來的愉悅,應該是故事畫更根本的魅力。〈文姬歸漢〉裡在國族認同與親情間拉扯的悲涼遺憾、〈西廂記〉裡情竇初開的曖昧與冒險、〈歸去來辭〉裡從難以施展與不願屈就中回歸家園的解脫……。這些將種種情節、文本轉化成動人圖畫的畫家們,賦予了故事另一種悅目賞心的理解角度。
- 李卓吾先生批點西廂記真本元 王實甫撰 明 李贄評
- 紙本 線裝
- 明末刊本
- 平圖019558
這個《西廂記》版本的插圖,只有部分與情節有關,其餘則搭配花鳥或山水等題材。展出的是卷首「雙文小像」,也就是崔鶯鶯的畫像。
秀麗的崔鶯鶯略帶微笑,端麗地手持玉環,造型源於稍早陳洪綬(1598 - 1652)《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中的同名之作。陳洪綬對鶯鶯眉目的微妙經營,讓俯視凝睇玉環的她,更添幽靜神傷的韻味。兩個版本以幾乎相同的髮型、服飾、姿態描繪崔鶯鶯,卻透露出不同的審美意識。
- 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元 王實甫撰 明 張道濬正
- 紙本 線裝
- 明崇禎十二年刊本
- 全幅 縱26.5 橫30公分
- 平圖019548
古代與男女情愛有關的主題歷久不衰,其中不乏離經叛道者。《西廂記》為其中的佼佼者,明代出現許多校注評點的新版本,《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即為晚明的例子。參與校訂的陳洪綬(1598-1652)為這個版本繪製插圖,本次展出〈驚夢〉一幅。畫中可見張生倚著手臂沈睡,頭頂煙氣縈迴向右方開展出一片夢境。這種描繪夢境的格套,亦可見於展出的李嵩〈瑞應圖〉「脫袍見夢」一段。
- 西廂記元 王實甫撰
- 紙本 線裝
- 全幅 縱26.5 橫30公分
- 明末凌濛初刊朱墨套印本
- 平圖019540
此書為凌濛初(1580-1644)於天啟年間(1621-1627)以朱墨套印發行的版本,插圖由蘇州畫家王文衡(生卒年不詳)繪製。圖中描繪的是張生於草橋店,夢見鶯鶯私奔出城,不畏險阻地找到他的情節。若不熟悉故事,很難瞭這是真實與夢境並置的場面。夢境中的鶯鶯出現在真實世界裡,與《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中另外圈圍出夢境的表現方式有異,可感受到王文衡除了表現故事之外,希望每幅畫盡量構成一完整場景的期待。
- 新校注古本西廂記元 王實甫撰 明 王驥德校注
- 紙本 線裝
- 明萬曆四十二年王氏香雪居刊本
- 全幅 縱26.6 橫29.2公分
- 平圖019567
這是由當時著名的戲曲及評論家王驥德(1560 -1623)校注的版本,插畫由女畫家汝文淑臨摹錢穀 (約1509-1578) 的畫稿而成。此幅描繪佛寺作法事的場面,主殿高大的神案供奉釋迦摩尼佛與弟子迦葉和阿難的立像,左右各一列落座念誦的僧侶……。畫家填滿畫面空間,著力於交代場景,人物則相對纖巧。反觀陳洪綬(1598-1652)的作品則略去背景,只留下裝飾性強的搶眼變形人物,跟著僧侶進行儀式。看似相同的情節,在不同的畫作中,各自強調著不同的故事面向。
故事介紹─西廂記
張生赴京應考途中,停留在好友杜將軍駐紮的河中府。他到普救寺散心時,偶遇與母親在寺內停靈的鶯鶯,並對她一見鍾情。夜晚張生在花園裡對鶯鶯吟詩,鶯鶯就此被他吸引。不久有叛將包圍普救寺,要強擄鶯鶯為妻。鶯鶯向母親提議若有人化解危機,她便嫁給此人。結果張生成功讓叛將退兵。但崔母違背諾言,命兩人結拜成兄妹。透過婢女紅娘的牽線,兩人在西廂幽會,卻被崔母發現,要張生取得功名後再行婚嫁。好不容易張生考中狀元,回到河中府任官,卻發現鶯鶯的表哥欺騙崔母,準備迎娶鶯鶯。最終透過杜將軍的協助,張生與鶯鶯順利成親。
附齋
鶯鶯在普救寺為父母作齋祈福。拈香時,眾人皆傾倒於她的容貌和姿態,連燭火也像是為了貪看她而隨風搖擺,不小心被熄滅。這時,藉口也要為父母作齋的張生,幫忙重新點燃蠟燭。當他注意到鶯鶯正噙著淚水偷瞧他時,更加意亂情迷。
入夢
張生與鶯鶯在長亭揮淚道別後,暫時到城外一間客棧內歇息。晚上,張生夢到鶯鶯因放心不下他,趁著崔母與紅娘睡著後,偷偷出城來客棧找他。突然,一位兵卒追上來,質問鶯鶯為何要在半夜渡河,便要抓走她。慌亂間,張生驚醒,才發覺是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