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草蟲怎麼畫?

  傳統草蟲畫作可分成兩大類畫法:一類偏向仔細勾勒昆蟲、花木的輪廓與形體結構,小心塗上對應的顏色,達到類似相片般清晰的「工筆」草蟲畫,以便呈現草蟲各種令人讚嘆的精巧細節。另一類則偏向以奔放的筆畫,透過線條本身的粗細變化與速度感,加上微妙的水墨或色彩塊面的暈染,創造昆蟲與小動物於草木間飛鳴跳躍的生動情態,這種被稱為「沒骨」的草蟲畫,筆墨與色彩塗染好像很隨意,卻能把草蟲的生命力顯露無遺。

  畫家有時會混合使用這兩種畫法,達成他們期待的效果,散發不同的魅力。這次展出的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一件草蟲畫的描繪方式呢?

「工筆」vs.「沒骨」

  「工筆」畫講究的是精確細膩,物像的輪廓線明確肯定;「沒骨」畫強調的是天真自然,物像的形狀往往透過色塊模擬。不同的畫家,根據需求與喜好,會以不同比重混用「工筆」與「沒骨」畫法。

  你分辨得出這次的展件哪些部分傾向「工筆」?哪些部分傾向「沒骨」嗎?

「草蟲畫」一定要透過實際觀察嗎?

  畫「草蟲畫」之前,畫家應該要先仔細觀察自然,才能捕捉到形象與姿態。不過,一旦有了前輩畫家創造的畫稿,後世的畫家也可以依樣畫葫蘆,不一定要透過觀察才能繪製。

  另外,觀察昆蟲再仔細描繪的圖像,不一定就是「草蟲畫」。例如教學用的掛圖,圖像本身精細準確,但重在讓學生認識昆蟲的外型與構造。而草蟲畫讚頌著廣佈於自然的豐沛生命力,傳遞著一種凝視微物時的恬靜氣氛。兩者描繪昆蟲的目標並不相同。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宋 許迪 野蔬草蟲
      宋 許迪 野蔬草蟲_預覽圖
      宋 許迪 野蔬草蟲

        這件作品將蜻蜓、蝗蟲、蝴蝶和白菜分布在團扇四角,原應略微呆板。但畫家將顏色與比例大小搭配得宜,整體反而顯得簡單和諧,而且物像彼此若有呼應。例如綠得透明的菜葉,像是歡迎蝴蝶、蚱蜢們光臨般地開展,但作為畫中昆蟲或幼蟲的食物,這株可愛白菜的未來可能被啃蛀得看不清形狀。草蟲畫中蘊含的互動,不只在昆蟲之間;昆蟲所處的棲地、植被,也是不容錯過的要角。畫家精心的配置,讓畫中看似各自獨立的物像,產生出奇妙的敘事感。

        這件作品傳稱為十二世紀的江蘇毗陵畫家許迪,不過畫上並沒有留下他的簽款。據說許迪描繪草蟲「精妙入神」,這件可愛的〈野蔬草蟲〉,或許反映了許迪的風格吧!(故宮/邱士華)

      故宮Open Data下載點
    • 宋 許迪 野蔬草蟲 局部01
    • 緣點白粉蝶(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緣點白粉蝶(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畫中蝴蝶整體以白色為底,由觸角棒狀、足細、後翅遮住腹部及前後翅形等特徵,推斷應為粉蝶科白粉蝶屬昆蟲。粉蝶科成員大多中小型,翅膀常為淡黃白色底,點綴一些深色紋路,部分種類具醒目的紅、黑色斑。會訪花且飛行迅速,雄性會至溪邊群聚吸水攝取礦物質。卵聚產,針狀;幼蟲共五齡,顏色以黃綠色系為主,以十字花科、豆科等植物為食,因此容易在農地菜園、校園環境發現其蹤影;蛹為帶蛹,隨周遭環境有褐色及綠色等色型變化。圖中與現生粉蝶較不同之處為其翅脈分佈,中室比例偏短且圓。(中興大學/蕭瑄;楊曼妙審訂)

    • 宋 許迪 野蔬草蟲 局部02
    • 稻蝗(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遠騰) 稻蝗(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遠騰)

      蝗蟲,直翅目蝗科。後足特化為跳躍足,可用於長距離移動與防禦天敵。根據較為平直的前胸、頂端單一褐色、體側及翅綠色,畫中描述的對象可能是稻蝗 (Oxya spp.)。稻蝗是一群中型蝗蟲,廣泛分布於亞洲地區。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牧草、水稻、高粱及小麥等經濟作物也是稻蝗的取食範圍。和飛蝗不同的是,稻蝗不會大量聚集造成蝗災,也極少造成危害作物的災情。(中興大學/王遠騰;樂大春、楊曼妙審訂)

    • 宋 許迪 野蔬草蟲 局部03
    • 三角蜻蜓(圖片提供:中興大學/詹明澍) 三角蜻蜓(圖片提供:中興大學/詹明澍)

      從圖中翅膀上的黑色斑紋,可以推測其為麗翅蜻屬(Rhyothemis)的蜻蜓。麗翅蜻,顧名思義是指翅膀上有著豔麗花紋的蜻蜓,這一個屬的物種翅膀上大多有著大面積的藍黑色或黃色斑塊並帶有金屬光澤,在陽光下飛行相當耀眼醒目。麗翅蜻屬的物種在臺灣大多棲息於低海拔山區,喜好在湖泊、池塘等靜水域活動。(中興大學/盧勇仁;楊曼妙審訂)

      • 明 孫龍 草花蛺蝶
      明 孫龍 草花蛺蝶_預覽圖
      明 孫龍 草花蛺蝶

        這幅畫描繪的是野草花間的一雙蝴蝶,是一幅精彩的「沒骨」草蟲作品。「沒骨」這個專有名詞,指的是畫家不用線條勾勒物象的輪廓,而直接以顏色染繪出物象的形狀,是傳統繪畫很重要的一類。讓顏色成為主角,著重色彩渲染的變化,是沒骨技法特別引人的部分。

        這件畫作出自明代孫龍寫生冊的第二開,右下角可以看到鈐有畫家的印章「孫龍圖書」。孫隆在十五世紀曾任職於宮廷,擅長墨彩點染的技法。他使用的畫絹先上過膠礬,所以用筆濕潤卻不會暈散,可以留下他想要的形狀,產生色墨淋漓的鮮活趣味。(故宮/邱士華)


    • 白豔粉蝶 白豔粉蝶(圖片提供:臺灣師範大學/徐堉峰)
    • 塔麗灰蝶 塔麗灰蝶(圖片提供:臺灣師範大學/徐堉峰)
    • 綠翅茶斑尺蛾 綠翅茶斑尺蛾(圖片提供:臺灣師範大學/徐堉峰)

      作者看似描繪蝴蝶,卻也不盡然。右邊個體雖然頭胸腹及足十分抽象纖細,但從前翅端部黑斑及後翅外緣的紅色斑紋,判斷應較近似白豔粉蝶(Delias hyparete),唯此乃熱帶物種,在中國僅見於雲南,廣西,廣東及海南,作者恐無緣見過。又圖中蝴蝶前翅有黑邊,後翅有紅邊,也符合塔麗灰蝶特徵,但此蝶在中國也僅見於海南,作畫人亦恐無緣得見,是以其原型為何,仍待查證!

      左邊個體特徵則疑似尺蛾。尺蛾科體型有大有小,但成蟲身體大多較為纖細,翅膀展幅寬且薄。絕大多數種類在夜間活動,少數會在日間活動,因此有機會與白天活動的蝴蝶同框,被畫家一同描繪入畫。但也可能為沒骨畫法所呈現的輕薄纖細感,致難以正確判斷。(中興大學/蕭瑄;樂大春、楊曼妙審訂)

      • 宋 吳炳 嘉禾草蟲
      宋 吳炳 嘉禾草蟲_預覽圖
      宋 吳炳 嘉禾草蟲

        畫中水稻的葉片修長柔緩地伸展著,其間垂下青色稻穗。他們並非種在旱地上,而是一片水田。畫家除了描繪層層水紋,還表現出水面下隱約可見的水藻。這一小塊角落,成為草蟲畫的舞台。你找得到飛舞在水稻間畫家以工筆描繪的蝴蝶、花虻和蜻蜓嗎?

        根據右上方的題籤,作者是常州籍的宮廷畫家吳炳(活動於十二世紀),當時以畫花鳥著名。畫中葉子和稻穗均有部分超出畫幅,推測原本應是一件長卷,因殘損而將完好的部份裱裝為現在的冊頁形式。(故宮/邱士華)

    • 宋 吳炳 嘉禾草蟲 局部01
    • 黃基蜻蜓雄蟲 黃基蜻蜓雄蟲(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作者圖中畫有水稻兩株,並以田間常見之蜻蜓為繪畫對象,這也是臺灣水田間常見的景象。蜻蛉目常常會在水域附近活動,雄蟲會停棲在水邊較突出的物體上佔據領域,當其他種類蜻蜓或同種雄性進入領域時,便會進行驅趕。畫作中是水稻田最常見的種類—蜻蜓科赤蜻屬 (Sympetrum) 的蜻蜓,這個屬的蜻蜓未成熟個體多為金黃色,而成熟的雄性和部分種類雌性則呈現亮眼的鮮紅色,在一片翠綠的稻田中特別亮眼。(盧勇仁;楊曼妙審訂)

    • 宋 吳炳 嘉禾草蟲 局部02
    •   右圖中蝴蝶的後翅臀脈後緣內凹,應為鳳蝶科物種;又根據其腹部的白斑線狀排列、前翅頂角的白斑、後翅無尾突、後翅外緣的白斑排列及肛角偏黃色等特徵判斷,疑似黃邊鳳蝶。但黃邊鳳蝶(大斑鳳蝶)不見於福建以北地區,不知作畫人是否有機會見到;就斑紋而言推測的另一個可能,是溫帶地區常見的緋蛺蝶(朱蛺蝶)。(中興大學/蕭瑄;楊曼妙、臺師大徐堉峰審訂)

    • 宋 吳炳 嘉禾草蟲 局部03
    • 食蚜蠅 食蚜蠅(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根據僅有一對翅及大複眼的特徵,推測畫中的昆蟲應為雙翅目的某種虻,由於特徵(如翅脈等)描繪不夠詳盡,因此難以進一步鑑定,不過根據腹部花紋推斷應該屬於食蚜蠅科。食蚜蠅俗稱花虻,會取食花粉與花蜜,成蟲腹部具有如蜜蜂般的花紋,使捕食者敬而遠之,這種無毒者長得像有毒者的現象,稱為貝氏擬態。食蚜蠅的幼蟲會捕食蚜蟲,是農業上的益蟲之一。(中興大學/王釋玄;楊曼妙審訂)

      • 清 阿爾粺 荷蛙魚荇藻
      清 阿爾粺 荷蛙魚荇藻_預覽圖
      清 阿爾粺 荷蛙魚荇藻

        阿爾粺(17-18世紀),字香穀,舒穆祿氏,滿洲鑲藍旗人,曾任吏部侍郎。擅長繪事,以畫鷹、虎等猛禽猛獸著名。康熙十七年(1678)曾經受命圖繪西洋進貢的獅子,是很有名望的滿族鳥獸畫家。

        本幅畫秋季荷葉初枯時節的池塘生態,以略有破洞的荷葉為區隔分界,在荷葉一邊草葉上有豆娘停駐,憨態可掬的青蛙安詳踞伏。而在荷葉另一邊,則是藻荇之間,墮入水面的飛蟲掙扎,引起群魚蜂擁爭啄的猛烈騷動。如此一動一靜,正好形成對比。畫家以工筆描繪靜態的豆娘青蛙,先鉤輪廓細線,再逐層敷染著色;而採寫意法迅速畫出動態的魚群,數筆弧線,略加頭尾,添鰭點睛,即交代了魚群竄動爭搶的熱烈場景。全畫巧妙運用大量綠、藍等冷色系,點綴以少量枯葉的黃和蛙腹的粉紅,清雅的設色,讓人望而消暑(故宮/吳誦芬)

    • 清 阿爾粺 荷蛙魚荇藻 局部01
    • 腹斑蛙於公園池塘的水域中求偶 腹斑蛙於公園池塘的水域中求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兩棲類在繁殖季時,會前往水域進行鳴叫求偶等繁殖行為。誠如畫中的蛙停棲在荷葉上,並不是為了覓食,因此對於前方墜落水面的瓢蟲沒有多大興趣;更像是覓得一個適當位置,準備大展歌喉開始吸引異性的鳴唱。

      在都市中,我們常常可以在池塘等靜態水域,觀察到臺灣原生種腹斑蛙的公蛙,呈現畫中的求偶姿態。(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 清 阿爾粺 荷蛙魚荇藻 局部02
    •   瓢蟲是鞘翅目瓢蟲科的昆蟲,身體背側渾圓,且通常體色鮮艷。畫中的瓢蟲似乎是在飛行中墜落水面,呈現後翅尚未及收合於前翅下的掙扎樣貌,卻已引來想大快朵頤的魚群們。(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 清 惲壽平 西番蓮
      清 惲壽平 西番蓮_預覽圖
      清 惲壽平 西番蓮

        這件扇面惲壽平兼用勾勒與沒骨的技法。他以類似書法提頓的細勁線條寫出三隻小蜜蜂屈曲的後足,而頭部觸角則改以圓緩的凝頓,此外,他巧妙地在筆尖蘸上些微墨彩,按捺出自然的暈綻,成功表現出翅片拍振時的朦朧印象。

        畫中花卉品種疑為鐵線蓮,六片萼瓣,除了白粉描繪的花脈外,還有由淡綠轉淺紅的幽微顏色變化,展現惲壽平對水分暈染高超的控制力。題跋雖然提到這件作品倣唐寅風格,不過,看起來寫生自運的比重更高。惲壽平(1633-1690)長於應用「沒骨」技法,透過較富水分色料的暈染,完成描繪對象的外形為清代「常州派」、「毗陵派」花卉的開創者。(故宮/邱士華)

    • 清 惲壽平 西番蓮 局部01
    • 蜜蜂 蜜蜂(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扇畫中的昆蟲應為膜翅目的某種蜂類,但因特徵不夠詳盡,難以進一步鑑定。唯從花與蜂的比例,與周圍同時出現數隻同樣的蜂來看,推測可能為蜜蜂屬 (Apis) 的昆蟲俗稱蜜蜂。蜜蜂為真社會性昆蟲,辨識特徵為後足脛節具有花粉籃(corbicula)的構造,無論在自然或是都會環境中,我們都容易觀察到多隻蜜蜂一齊訪花採蜜的行為。臺灣本島僅記錄有2種蜜蜂屬昆蟲,即本土的東方蜂 (A. cerana) 及多數蜂農飼養外來引入的義大利蜂 (A. mellifera)。(中興大學/劉霽頎;楊曼妙審訂)

      • 宋 李迪 秋卉草蟲
      宋 李迪 秋卉草蟲_預覽圖
      宋 李迪 秋卉草蟲

        畫面左下方斜出數莖相互掩映的草花間,有隻高舉雙臂的螳螂,正轉身回頭盯著飛在空中的小金龜,望著幾乎到口的食物飛走,似乎有些悻悻然。螳螂自腰部至頭部彎轉的弧度、小金龜外殼圓緩的輪廓線、牛筋草和花葉開展的弧度各自俐落漂亮。但此作最精彩的部分應屬精細的敷色。例如螳螂前臂雖然只鉤出輪廓,但其上黃褐、淡黃、暗綠等色層的變換,交代了更細部的形狀。畫中顏色的豐富細膩,讓人幾乎忽略了這是昆蟲間捕食與逃脫、生死瞬間的緊張場面,而陶醉於畫中花葉與昆蟲小小軀體散發出的撩人感官魅力。

        本幅畫面左下方枝葉空隙處,有「李迪」的簽款。據記載,他是十二世紀擅長花鳥竹石的宮廷畫家。(故宮/邱士華)

    • 宋 李迪 秋卉草蟲 局部01
    • 白點花金龜 白點花金龜(圖片提供:中興大學/楊曼妙)

      此圖很傳神的畫出飛行中的花金龜,花金龜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金龜子科花金龜亞科(Cetoniinae),是日間活動的甲蟲(日行性),常有機會見到。具有訪花及吸吮樹汁的習性,也常幫植物授粉,因而得名。畫中的特徵應為白點花金龜屬(Protaetia)的物種。

      甲蟲的前翅特化成硬的翅鞘,保護膜質的後翅。一般甲蟲在飛行時需要打開前翅鞘,然後將折疊於下的膜質後翅展開後振翅飛行;但是花金龜的飛行很特別,牠們的翅鞘並不會張開,而是內縮腹部後,從翅鞘邊緣的凹槽巧妙的直接伸出後翅飛行,甲蟲中能在翅鞘閉鎖狀態下飛行的只有花金龜跟糞金龜的特定類群。作者不僅忠實呈現花金龜飛行的樣貌,也把金龜子的重要特徵如鰓葉狀觸角、身體的板片、花紋及足部的刺都完整呈現,入微的觀察雖然令人讚賞,有趣的是所繪翅型乃依據鳥翅,與蟲翅相差甚遠,而能拼湊出如此沒有違和感的畫面,不禁令人莞爾!(中興大學/楊曼妙)

    • 宋 李迪 秋卉草蟲 局部02
    • 棕靜螳 棕靜螳(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遠騰)

      根據前胸背板上的外觀與斑紋、前翅的色斑、翅痣,可以推斷這不是刀螳屬、薄翅螳屬或斧螳屬的螳螂。在中國地區除去這些類群後,常見的螳螂還有一群較符合者,即靜螳屬(Statilia)的螳螂。

      • 傳 五代 黃筌 綺石秋容
      傳 五代 黃筌 綺石秋容_預覽圖
      五代 黃筌 綺石秋容

        石邊藍紫色小花迎風舞揚,螳螂霸氣地踩在花莖上仰望著飛翔的蝴蝶,劍角蝗暫停在枯黃秋草上,而小甲蟲則順著爬動,枯草下結著紅莓。全圖物像豐富、生意飽滿,但不知為何倉促完成,枯草輪廓線直接交錯,許多顏色只簡單塗上一層。雖傳為十世紀的花鳥畫大師黃筌(903-965)所作,但應是明代熟練的草蟲畫家的作品。(故宮/邱士華)

    • 五代 黃筌 綺石秋容 局部01
    • 螳螂 螳螂(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螳螂的體色可以隨著環境改變,大多呈現綠色、褐色等與植物相近的顏色,是非常成功的偽裝。牠們會在植物上等著獵物接近,並偶爾擺動身體假裝是植物隨風搖曳,使獵物無法警覺牠們的存在,待獵物走得夠近時,便快速伸出強而有力的捕捉足抓取獵物。螳螂的複眼是由許多小眼組成,可以追蹤視線範圍內會動的生物。超強的動態視力加上強大的捕食能力,畫面中的蝗蟲、蝴蝶都將成為牠的美味佳餚。(臺灣大學/何芸;蔡志偉、曾惠芸審訂)

    • 五代 黃筌 綺石秋容 局部02
    • 尺蛾 尺蛾(圖片提供:故宮/蘇成璋)

    原型可能是一種尺蛾。(臺灣師範大學/徐堉峰)

      • 清 王概 芥子園畫譜
      • 清 王概 芥子園畫譜
      • 清 王概 芥子園畫譜
      清 王概 芥子園畫譜_預覽圖
      清 王概 芥子園畫譜

        畫家需要好好觀察昆蟲以後,才畫得出來嗎?其實畫家可以透過臨摹其他畫家的草蟲畫,或是學習「畫譜」裡刊印的各種昆蟲,也能夠畫出草蟲畫喔!

        《芥子園畫譜》是清初編彙整理的有名「畫譜」,其中收錄教導描繪「草蟲花卉」的專卷。以螳螂為例,除了提供螳螂造型以及姿態以外,還有與草木結合的樣貌,就算沒看過螳螂的畫家,也能依樣畫葫蘆,畫出相似的形象。(故宮/邱士華)

      • 民國 理科掛圖
      民國 理科掛圖_預覽圖
      民國 理科掛圖

        這件稀少的理科掛圖為民國八年(1919)商務印書館印行的版本,可能為當時宮中的教具。這類理科掛圖也提供昆蟲的圖像,其目的多重於提供昆蟲各部位及器官的說明,並交代自蟲卵到成蟲的各階段外型。以螳螂為例,樹枝上描繪了螳螂的卵囊「螵鞘」、螳螂幼蟲以及脫皮數次後的成蟲,說明意味清晰,而非注重生趣的「草蟲畫」。(故宮/邱士華)


    • 民國 理科掛圖 局部01
    • 水蠆 水蠆(圖片提供:林韋宏)
    • 民國 理科掛圖 局部02
    • 螵蛸 螵蛸(圖片提供:林韋宏)

      清宮舊藏的理科掛圖系列,畫作中已不見作畫者賦予筆下生物的想像空間,風格明顯少了風雅而充滿寫實紀錄的味道,因此其功能更貼近科學教具的圖解教學用途。

      仔細鑑賞理科掛圖會發現其融入許多科普細節,有關於蜻蜓、螳螂、螟蛾與一字蝶的生活史與棲息環境等生態學的描述;有蘊含形態學的構造介紹,如蜻蜓與其幼生期水蠆的頭部構造描述,特別是水蠆的捕食構造-下唇,細部構造極盡詳繪;也有分類學的比較說明,如兩種直翅目種類的對比(蚱蜢、蝗蟲),以及浮塵子雌雄間的花紋差異。在行為學上也有呈現蜻蜓捕食蜉蝣、水蠆噴水前進與捕食獵物,以及螳螂清潔捕捉足等行為。

      然而圖中仍有呈現對生物學摸索中的錯誤,首先是蜻蜓捕捉蜉蝣時的口器竟成了足一般的捕捉構造。其次是水蠆噴水的行為常發生於躲避天敵時使用,較不會與捕食行為同時發生。而蝗蟲是指直翅目-短角亞目-蝗蟲總科的成員,蚱蜢則是蝗蟲的別稱,蚱蜢與蝗蟲的對比圖部分,我們可以說圖中有2種蝗蟲,或是有2種蚱蜢都是成立的,而不應該誤當是蚱蜢與蝗蟲的差別。(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 宋 崔愨 杞實鵪鶉
      宋 崔愨 杞實鵪鶉_預覽圖
      宋 崔愨 杞實鵪鶉

        畫中站在枸杞小灌木前的鵪鶉,垂下頭看向地面,端詳著一隻可能下一刻就會被吃掉的螻蛄。畫中看似靜謐的一角,蘊藏著自然界生死一瞬間的張力。

        畫中除了鵪鶉腳部,以線條繪製輪廓之外,其他像螻蛄及草木各部位,幾乎全都不用輪廓線,而直接以墨色、赭色以及留白,染繪出形狀與斑紋。這種不使用輪廓線的技巧,通常稱為「沒骨」畫法。

        「鵪鶉」的「鵪」,發音與「平安」的「安」,所以鵪鶉的圖像一直甚受歡迎。秋天結果的「枸杞」則寓有長壽之意。「螻蛄」是容易傷害農作物的昆蟲。因此,這幅〈杞實鵪鶉〉可以解釋為具有祈求平安長壽、摒除災患的含意。(故宮/邱士華)

    • 宋 崔愨 杞實鵪鶉 局部01
    • 螻蛄 岩石地上的右側照 螻蛄(圖片提供: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 螻蛄 全白背景的左側照 螻蛄(圖片提供:林韋宏)

      螻蛄 (Gryllotalpa spp.) 是一類地棲型的直翅目昆蟲,平時多棲息在土中,不常出現在地表,以植物的根莖為食,因此會被視為農業害蟲。牠們的前足特化為齒耙狀,堅硬有力,能輕鬆在土中挖出通道。後足沒有像其他直翅目昆蟲一般壯碩,因此跳躍能力略遜一籌。螻蛄的前胸背板呈橢圓形,前翅短小,可以減少挖掘洞穴時的阻力。腹部末端有一對細長的尾毛,有著感知的功能。畫中的螻蛄身體特徵描繪清楚,相當容易辨識。雖然前翅短小,雄蟲仍可以透過雙翅摩擦發出鳴聲吸引雌蟲;在環境有擾動或變化時,螻蛄可以利用一對後翅飛行離開原棲地。(臺灣大學/詹愷崴;蔡志偉、曾惠芸審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