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不受青睞的甲蟲

  不是所有昆蟲或小動物,都有平等的機會成為草蟲畫中的主角。在不同時空與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喜愛的昆蟲或動物會有所不同。例如近來很受小朋友歡迎的鍬形蟲或是兜蟲,在古代草蟲畫中,就不是很常見。這次我們特別挑出有這類甲蟲的草蟲畫。數量稀少,彌足珍貴喔!

  「蜣蜋」是糞金龜的古名。由於這種昆蟲可以入藥,常見於中醫本草書中。古代沒有照相技術,版畫刊印的附圖,有時會過於粗略而失真,例如展出的《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中的糞金龜就走樣了。還好還是有畫得比較細緻精準的作品,像是《金石昆蟲草木略》中,文俶畫的糞金龜就正確多了!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清 鳥譜(白喜鵲)
      清 鳥譜(白喜鵲)_預覽圖
      清 鳥譜(白喜鵲)

        鍬形蟲在傳統中國畫中不受青睞。這張畫裡出現的是本院藏畫中唯一的一隻鍬形蟲。牠做為配角,出現在十八世紀清代宮廷畫家摹畫的《鳥譜》白喜鵲一開中。畫中的白喜鵲彎折頸脖、翹高尾巴,聚精會神地盯著牽牛花邊的鍬形蟲,或許正在評估這是不是可口的食物。

        此圖特別的是對立體感的經營,畫家利用明暗對比及漸層的技法,成功展現鳥頭的球狀感、絨毛的反光、以及鍬形蟲外殼的立體造型。這種對光線映照在物質上的光感表現,以及物體立體感的營造,並不是中國傳統賞鑑著重的面向,而是清初宮廷畫家受到西洋技法影響下的新發展。(故宮/邱士華)

    • 清 鳥譜(白喜鵲) 局部01
    • 臺灣深山鍬形蟲 臺灣深山鍬形蟲(圖片提供: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畫中呈現的鍬形蟲貌似深山屬的鍬形蟲。鍬形蟲是鞘翅目鍬形蟲科的物種,雄蟲如畫中呈現的樣貌,擁有發達的大顎,主要用來跟其他雄性打鬥爭取雌性青睞,亦可用來禦敵。

      鍬形蟲科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屈膝狀的觸角,創作者於畫中不僅完整呈現觸角應有的形態,更細膩的描繪出鍬形蟲各部位細微構造,相信喜歡甲蟲的大、小朋友,賞畫時無不眼睛一亮。(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 清 蔣廷錫 枸杞天牛
      清 蔣廷錫 枸杞天牛_預覽圖
      清 蔣廷錫 枸杞天牛

        根據對幅題字表示,本幅畫旌節花、楊牛和枸杞。昆蟲以特徵推測,應是某種天牛。天牛因為壯碩的軀體和醒目的觸角,使人聯想到牛的形象,因此得名。但是植食性的天牛,不具有耕牛犁田的本領,卻常啃食危害木本植物,是一種害蟲。枸杞則是一種益草,明代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敘述:「春採枸杞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採子,名枸杞子;冬採根,名地骨皮」。全株皆可作藥及補品食用。另外,旌節花也令人聯想到天子授予古代使臣的持物旌節,和持節出使,堅決不向匈奴屈伏的蘇武精神。左幅題詩將害蟲天牛比作進讒言的小人,將枸杞比作受害的良材,認為這是一幅寓有諷諫意義的畫。 (故宮/吳誦芬)

    • 清 蔣廷錫 枸杞天牛 局部01
    • 霧社血斑天牛 霧社血斑天牛(圖片提供:臺灣大學/何芸)

      畫中的天牛物種近似來自中國、越南、東南亞等地的紅頸天牛,是當地的農業害蟲,專門危害薔薇科的果樹;近年來也入侵日本危害櫻花樹,導致大量櫻花樹被砍伐以避免族群擴散。許多天牛科的物種都是重要農業害蟲,雌蟲會產卵於樹幹上,幼蟲會大量啃食木材導致樹木死亡。在臺灣,保育類的霧社血斑天牛 (Hemadius oenochrous) 是山櫻花的主要害蟲,隨著山櫻花的普遍種植,原本主要發現於霧社一帶,現已廣泛分佈於全臺多處。(臺灣大學/何芸;蔡志偉、曾惠芸審訂)

      • 清 楊大章 稻穗螳螂
      清 楊大章 稻穗螳螂_預覽圖
      清 楊大章 稻穗螳螂

        楊大章,乾隆年間以善畫為內廷供奉。擅畫人物、花卉、草蟲。

        本幅設色可見西洋技法影響,畫稻穗秀實,結穀纍纍。引來喜食植物的蝗蟲和金花蟲攀附其上。畫上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御筆題詩:「八月西風稻熟時。偏幡長穗夥纍垂。螳螂本不為舉吻。也自欣緣倒下枝。」大意是稻穗成熟,連肉食性不吃稻子的螳螂都快樂的爬上稻穗。詩中提到螳螂,但畫中昆蟲卻沒有螳螂的特徵。畫中和金花蟲一起出現的蝗蟲,被皇帝誤判為螳螂。乾隆誤以為螳螂爬上飽滿稻穗,是打算參與豐收捕食小蟲,而使得清宮著錄《石渠寶笈》的大臣們,只好「遵旨」,將此開定名為「稻穗螳螂」。(故宮/吳誦芬)

    • 清 楊大章 稻穗螳螂 局部01
    • 劍角蝗 劍角蝗(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遠騰)

      因為外觀和棲息環境相近,螳螂和蝗蟲常被誤認,連乾隆皇帝也不例外,將蝗蟲的畫作誤題為螳螂!事實上,通過觀察以下特徵可以簡單區分二者:螳螂的頭呈倒三角形且前胸很長,前足特化成用於捕捉獵物的捕捉足;蝗蟲的頭型變化較大,有細長,有方正等,但沒有倒三角形,後足則是特化成用於跳躍的跳躍足。此圖中蝗蟲具有水滴狀的頭部與修長的翅膀,可以判斷其原型是劍角蝗 (Acrida sp.)。這是一種廣泛分布在東亞地區的蝗蟲,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在夏秋之際會大量發生,但鮮少造成重大農業損失。劍角蝗在臺灣多分布於淺山、平地及濱海地區的草生地,成蟲多於夏至秋季出現。(中興大學/王遠騰;楊曼妙審訂)

    • 清 楊大章 稻穗螳螂 局部02
    •   由外型來看,這隻鞘翅目的小甲蟲可能是金花蟲科 (Chrysomelidae) 的昆蟲,雖然畫中沒有前胸背板及跗節節數等重要特徵難做精準鑑定;但從其棲息在稻作上的習性,推測可能是危害稻作,俗稱負泥蟲Oulema oryzae (Kuwayama, 1931) 的昆蟲。負泥蟲因幼蟲會背負其排泄物,有如背負著泥塊得名。曾是臺灣水稻五大害蟲之一,幼蟲與成蟲會啃食水稻葉片的表皮與葉肉,形成白色的長條狀食痕,造成水稻減產。現因耕作制度的改變與化學藥劑的普及,已降為次要害蟲。(中興大學/王釋玄;楊曼妙審訂)

      • 明 經史證類大全本草(金蛇、蜣蜋)
      明 經史證類大全本草(金蛇、蜣蜋)_預覽圖
      明 經史證類大全本草(金蛇、蜣蜋)

        古代草蟲之實用性,除蠶絲、養蜂外,最常出現的就是作為藥引。本草書「蟲部」藥的分類,與今日昆蟲的分類不同。以《經史證類大全本草》為例,書中包括了現在分為昆蟲的蜣蜋,但爬蟲類的金蛇也列在前一項。這類本草書常搭配插圖,不過不一定寫實、精確。(中興大學/楊曼妙、陳克敏)

        蜣螂就是糞金龜,草蟲畫中罕見其身影,但在本草書中則較常見,主治小兒驚風等症狀。《經史證類大全本草》對於蜣螂描繪較為簡略,經昆蟲專家比對,與現存蜣螂有相當差異。(故宮/王湘文)

    • 明 經史證類大全本草(金蛇、蜣蜋) 局部01
    • 明 經史證類大全本草(金蛇、蜣蜋) 局部02
    • 糞金龜在岩石地上右側照片 糞金龜(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 展開翅膀的糞金龜標本及其他糞金龜標本 糞金龜(照片提供:陳克敏)
    • 國家圖書館藏明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蜣螂圖 國家圖書館藏明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蜣螂圖
    • 實際在大便上的糞金龜 製作糞球的糞金龜(圖片提供:臺灣大學/曾惠芸)

      《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中描繪本草綱目有關蜣螂的描述,並在其中繪製了兩隻分別為背面觀與側面觀的昆蟲,題為「蜣蜋」。蜣螂即我們俗稱的糞金龜,牠們以動物的糞便為食,會製作糞球、糞堆或是挖掘糞穴,藉以產卵育幼。但無論是上圖尖而長的腹部或下圖圓滾滾的無翅體型,都與真實的蜣螂相差甚遠!上圖的後足特徵、翅鞘打開方式與尖尖的腹部,較像是龍蝨成蟲,牠們雖是水生昆蟲,但具有趨光性,經常會在燈光下被發現,同樣深黑的身體與亮黑的翅鞘,或許讓繪圖者誤以為是蜣螂。而下圖無翅的昆蟲圓胖的身體有點像是土棲的蟑螂,牠們與家中蟑螂長相與食性很不一樣,以木頭為食,是白蟻的親戚。但若說是蟑螂,則觸角應該更長些,或許古人對於同樣得名「螂」字的蜣螂與蟑螂傻傻分不清,也叫我們傻傻難解其中真相!(中興大學/楊曼妙、陳克敏)

    • 明 經史證類大全本草(金蛇、蜣蜋) 局部03
    • 雨傘節 雨傘節(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遠騰)

      蛇類獨特的外觀與生態習性使得人類自古以來對這群生物又敬又畏,不論是現代西醫學、中醫學或是古巫術、施法等祭祀,蛇類都有著相當重要地位。現代醫學中蛇類的毒液是相當重要的研究素材之一,蛇類的蛻皮行為也被醫學界視為起死回生的象徵,以蛇類及法杖做為醫學象徵的標誌更是自古沿用至今。圖中的蛇類因為已做為藥材使用,呈現捲曲、烤乾的外型,但是從文字敘述及圖的外觀仍然可以判斷描述的對象原型是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屬於蝙蝠蛇科環蛇屬,這是一種分布於中國華南地區及東南亞、印度等地的大型毒蛇,外觀上呈黑底黃環,故稱金環蛇。臺灣雖然沒有金環蛇的分布,但其近親雨傘節是臺灣的六大毒蛇之一,不過雨傘節是黑底白環,和金環蛇的黑底黃環不同。兩者皆是毒性相當強烈的蛇種,被咬傷後會造成神經麻痺及器官衰竭等症狀,但若及時就醫施打血清則可以大大降低生命危險,另外雖然牠們的毒性強烈,但生性膽小,遇到人通常只會快速逃跑或將身體盤起、縮頭警戒。(中興大學/王遠騰;楊曼妙教授審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