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蟲寓意
許多小昆蟲因為名字的諧音或是生物特性,在文學及風俗傳統中累積豐富意涵。草蟲畫不只彰顯這些微小動植物的特性與美好、寄託對生命起滅的感傷,也兼具祝福甚至勸誡的寓意。你知道多少跟昆蟲有關的典故呢?猜猜看,這些昆蟲在古人的眼中可能具有甚麼意涵呢?
拿生態現象做比喻,有時可省卻千言萬語。《詩經》把蒼蠅比作散布謠言傷人的小人;《楚辭》警告魂魄胡亂飄盪,可能會被巨大蜂蟻叮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更是耳熟能詳的成語。
想一想,還有甚麼關於昆蟲的比喻或成語呢?
古人認為蟬的幼蟲從原本污濁的地裡,甩開塵土,蛻變羽化,因此成為高潔、重生的重要象徵,深受讀書人的喜愛。
夏季破土而出的蟬,爬到樹上羽化後,大約最多只能存活到秋季。因此持續兩、三個月的短暫蟬鳴,也常讓騷人墨客感傷生命與時光的易逝。
- 蠅類訪花—蠅類也是重要訪花生物,農民會在芒果、蜜棗園中掛腐肉,吸引蠅類前來產卵,同時幫果樹授粉(圖片提供: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 蠅類訪花(圖片提供: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青蠅屬於雙翅目麗蠅科 (Calliphoridae),成蟲體表具金屬光澤,一般都是藍色、綠色或黑色。麗蠅成蟲喜食腐肉、動物糞便或花粉,尤其是散發腐肉味的花朵;雌蠅產卵於動物屍體或糞便。因為這些食性,所以很容易在市場魚攤、畜牧場、養雞場見到牠們成群飛舞的蹤影。蠅類高速揮動翅膀與空氣振動發出聲音,《小雅・青蠅》「營營」為象聲詞,擬青蠅飛舞聲。因其惱人的聲音與揮之不去的形象,被比喻為散播讒言的小人。然而,有些果樹 (如芒果、蜜棗) 的花蜜並不受蜜蜂青睞,聰明的果農便想到以魚頭、內臟等吸引麗蠅,為其授粉以增加產量。(臺灣大學/蔡志偉)
- 蜉蝣(圖片提供:臺灣大學/曾惠芸)
蜉蝣是屬於蜉蝣目的水生昆蟲,幼生期生活於水域中,成蟲期才登陸生活且不再進食,由於成蟲壽命非常短暫,因此總讓文人對蜉蝣的生命充滿無限想像。
蜉蝣成蟲期的另一個特殊之處,是總會集體羽化進行飛行配對,這種儀式般的繁殖行為稱為「婚飛」,婚飛行為也常見於螞蟻、白蟻等昆蟲種類。大家到溪邊遊憩時,不妨尋覓看看能否觀察到蜉蝣集體羽化婚飛的盛況。(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 蜾蠃(圖片提供:臺灣大學/詹愷崴)
蜾蠃與螟蛉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小雅》「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古人以為蜾蠃純雌無雄,不產子,因此捕捉螟蛾幼蟲當義子養育,又發現不久後羽化出來的是蜾蠃而非螟蛾,以為是蜾蠃善於教養子女,可以把螟蛾幼蟲調教成蜾蠃的成蟲,以此告誡人們要以善道教養子女。實際上蜾蠃是膜翅目胡蜂科中的一個亞科,又稱為狩獵蜂,牠們將鱗翅目幼蟲捕捉回巢是作為自己幼蟲的食物,而不是照顧牠喔!(臺灣大學/何芸;蔡志偉、曾惠芸審訂)
- 清 毛詩品物圖考 (熠燿宵行)
《禮記》:「腐草為螢」。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來的,加上其發光的特性,對這種生物一直抱持好奇心,著名典故「囊螢夜讀」就是對螢火蟲發光特性的描繪。本圖《毛詩品物圖考》原作為日本岡元鳳(1737-1787)纂輯,並由畫師橘國雄(生卒年不詳)繪圖,1784年於日本出版,後流傳中國重繪刊刻。院藏兩套設色手繪本,構圖與原作略有不同,唯漢文內容與日文原版一致。古典詩詞中的螢火蟲常用於描寫靜謐美好的夜晚,如唐代詩人杜牧(803-852)〈秋夕〉的「輕羅小扇撲流螢」。但此開描繪《詩經‧豳風‧東山》篇中,出征戰士懷念家鄉,想到田園荒蕪,雜草叢生無人收割,水濱腐草還化為飛行螢火蟲的語句。或有認為螢火蟲的光亮類似戰場捐軀將士的鬼火,此與日本宮崎駿動畫《螢火蟲之墓》將螢火蟲與祈求和平的心願聯想類似。畫中的螢火蟲周身皆染成藍綠色,以突顯螢火蟲尾部發出的黃色光亮。(故宮/吳誦芬、王湘文)
- 赤腹窗螢(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 (Lampyridae) 的昆蟲,古稱耀夜、熠燿等。螢科裡眾多種類會發螢光,但並不是全部種類都會發光。因為沒有透過科學方法觀察,古人認為螢火蟲是由腐敗的草所變成的,因此有「化腐為螢」一說;事實上,螢火蟲跟大多數完全變態的昆蟲一樣,皆歷經卵、幼蟲、蛹、成蟲的生活史階段。依幼蟲生活的環境,螢火蟲可概分為水生、陸生兩大類。陸生幼蟲捕食蝸牛、蛞蝓、蚯蚓,水生幼蟲則以螺類為食,成蟲因為口器已經退化,只吸食露水或花蜜。螢火蟲利用發光來求偶或警戒,雄成蟲多是兩節腹節發光;而雌成蟲則僅有一節發光。畫中可見到對螢火蟲飛行與停棲時兩種翅膀型態的描繪。(臺灣大學/蔡志偉、臺北市立動物園/戴為愚)
- 有翅型螞蟻(圖片提供:故宮/楊若苓)
從詩文推斷畫中所呈現的昆蟲,無翅者為蟻,有翅者為蜂,兩者都是膜翅目昆蟲,而單純依靠畫作判斷的話,僅能辨識至膜翅目層級,若需要進一步鑑定,畫中尚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蟻科螞蟻之主要特徵為胸部及腹部之間具有腹柄結 (node),且觸角應為屈膝狀而非棒狀。另外詩文中雖指出有翅者為蜂,畫中卻無更詳細的特徵而無法鑑定,但從筆觸判斷,作者或許是在描繪有翅型的螞蟻也說不定。另不論是蜂或蟻,畫中所呈現的翅脈脈相均不符合!(中興大學/劉霽頎;楊曼妙審訂)
- 明 朱朗 秋柳鳴蟬
朱朗(16世紀),字子朗,號青溪,蘇州人,是吳派大家文徵明(1427-1559)的入室弟子,而且在畫技修業方面頗得老師的真傳。 本幅以水墨畫柳葉間螳螂捕蟬,畫家取景佈局時特意安排蟬與螳螂都採背對觀眾的角度,暗示著螳螂雖然正在捕蟬,卻未察覺自己背後的目光。
整幅畫以深淺墨色和書法性筆觸,表現螳螂與蟬這兩種外型極富特色的昆蟲。畫家以濃墨表現蟬色澤黑亮的外殼,同時用較淺的墨色,描繪綠色的柳葉和螳螂。螳螂長滿剛毛的鐮刀狀前足,用類似書法的尖筆快速連續點出。蟬腿腳部分的關節轉折,也以草書寫法完成。全作不求工巧,洋溢著以樸拙簡約營造出的禪畫趣味與文人氣息。(故宮/吳誦芬)
故宮Open Data下載點
- 岩崎寒蟬(圖片提供:臺灣大學/詹愷崴)
- 枯葉大刀螳(圖片提供:臺灣大學/詹愷崴)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用來比喻人的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但從生物學角度,這句話描述的卻是生物間食物鏈關係的生態現象。大部分昆蟲最大的天敵都是脊椎動物,如鳥類、兩棲爬蟲類、哺乳類等,而螳螂為肉食性,主要捕捉其他昆蟲為食。別看螳螂和蟬體型差不多,牠們甚至可以捕捉像老鼠、蛇和鳥等獵物。螳螂的前足特化為捕捉足,上面有許多刺,並且有強大的肌肉控制,因此可將獵物牢牢抓緊,並用牠的咀嚼式口器將獵物一口一口撕咬吞下。(臺灣大學/何芸;蔡志偉、曾惠芸審訂)
- 清 張熊 籬落秋芳
「螳螂捕蟬,異鵲在後」語出莊子典故,借喻決策時要瞻前顧後,不要只見眼前利益,而不見暗藏其後的危險,像是那隻被鵲鳥啄食的螳螂。 畫中黑色的鴝鵒(八哥),咬著綠色螳螂,形象生動。畫家又以鮮明之雁來紅、竹菊點綴,整體畫面色彩豐富,兼顧了文人筆墨與市井的趣味。
作者張熊(1803-1886),號子祥。清末民初海上畫派的花鳥畫大家。本幅題款:「籬落秋芳,曾見周少谷有此本,戲擬其意。八十二老人張熊。」周少谷即明代花鳥畫名家周之冕(1521-?)。周之冕花鳥畫看似放逸,卻又不乏細節的經營,因此圖像明晰又兼得筆墨活潑生動之致。當時人曾讚賞張熊花鳥畫就如周之冕般的縱逸,此作亦為佳例。(故宮/王湘文)
- 螳螂(圖片提供:故宮/王興國)
- 明 談志伊 畫秋花
古人認為蟬的幼蟲從原本污濁的地裡,甩開塵土,蛻變羽化,因此成為高潔、重生的重要象徵。秋日是蟬鳴最後時節,也常讓騷人墨客感傷生命與時光之易逝。 談志伊(活動於十六世紀中晚期),常州人,因忤逆宰相張居正而被拔官,寓居江南。他被當時的人稱讚能以宋代畫家的方式描繪花鳥畫。
從這件灑金牋扇面圖像較為平面圖案化,與宋畫對立體感、空間的經營顯然有別,但畫中將黑綠相間蟬的甲殼圖案,特別以石綠畫出細小線點,則頗符合宋代畫家對描繪對象細節的細膩交代。(故宮/邱士華)
故宮Open Data下載點
- 蟬(圖片提供:故宮/王興國)
畫中昆蟲明顯是蟬。由其胸部背板的花紋,猜測可能為姬春蟬屬 (Euterpnosia) 的昆蟲。與現生的物種比較,畫作中並未畫出3隻單眼及翅痣等特徵,但胸背板的花紋卻有幾分神似。(中興大學/王釋玄;楊曼妙審訂)
- 波眼蝶屬(圖片提供:中興大學/王釋玄)
依圖中蝴蝶呈現的特性,如觸角棒狀且短,翅較圓弧,翅背面褐色在前翅亞頂角及後翅亞外緣內側有眼紋,前翅亞頂角眼紋較其他眼紋大,腹面除眼紋無其餘線狀、眉狀紋等特性,判斷應為蛺蝶科眼蝶亞科近似波眼蝶屬的昆蟲。眼蝶亞科的蝴蝶常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眼狀花紋,這些花紋有時能產生遏阻天敵的作用,有些類群的眼紋還會隨季節產生顏色深淺及大小的變化。平常在林緣或灌叢飄忽不定的飛行,訪花及吸食腐敗的有機物,停棲時翅膀閉合融入背景,如果不注意觀察,容易錯過其蹤跡。圖中的眼蝶有六隻長長的足,然而現實中的蛺蝶科卻通常以四足活動,前足較為短小。(中興大學/蕭瑄;楊曼妙審訂)
- 蟬(圖片提供:臺灣大學/詹愷崴)
蟬是半翅目的昆蟲,有著一對突出的複眼,兩對透明的薄翅。雄蟬的腹部有兩片發聲器,藉由腹部肌肉收縮,震動腹部鏡膜(鳴腔)發聲來求偶。幼蟲居住在土裡,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長大,直到即將羽化才會爬到地面,在草稈或樹幹上羽化為成蟲。大部分蟬的成蟲期都很短,牠們會在同一時間一起羽化,雄蟲在有限的時光中奮力鳴叫,以獲得雌蟲青睞,完成終身大事。每種蟬的叫聲都不相同,大家所熟知的「知了」,其實只是某一種蟬的叫聲而已。(臺灣大學/何芸;蔡志偉、曾惠芸審訂)
不論是植食性或肉食性,半翅目 (Hemiptera) 昆蟲都具有刺吸式口器,蟬也不例外。此圖繪出蟬在飛行中的腹面觀,畫作中可以看見蟬的口器細長如針,向後往腹部延伸,為後口式的刺吸式口器,用以吸食植物的汁液。此外,畫作中尚可看見雄蟬特有的發聲器—腹部第1、2節內具有鼓膜 (tymbal) 與鼓膜肌 (tymbal muscles),藉由鼓膜肌的收縮,帶動鼓膜產生震動,使雄蟬得以於炎炎夏日大唱情歌。(中興大學/王釋玄;楊曼妙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