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な宗教政策
在清帝國治下的遼闊版圖內,包含眾多不同民族文化,因此也有頗為多元的各類宗教信仰。滿族在關外原本承襲女真的シャーマニズム,十七世紀初,復受鄰近蒙古族影響而接受藏傳佛教為其主要信仰;尤其扶植以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格魯派轉世高僧為主的格魯派(黃教),此派於清代因此成為滿蒙藏民族的共同信仰。清帝雖採納藏傳佛教為其信仰,然並未如元代蒙古皇帝一般,強力推動該信仰至其他民族地區。漢人信仰的漢傳佛教、儒學(文廟祭孔)、道教,乃至西北民族的伊斯蘭信仰,即使在清廷的政策管理下,仍各有其發展空間。如此之宗教特色也反映在避暑山莊的歷史與陳設中。
中国仏教とチベット仏教
滿人在入關前,原是尊崇自然崇拜的シャーマニズム,後受鄰近蒙古人影響開始接觸藏傳佛教。入關後,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受清帝刻意扶植為藏區掌政教派;有清一代,黃教也成為滿、蒙、藏三族的共同信仰。
清帝雖與漢傳佛教亦曾有密切交流,如順治、雍正等,但清廷在管理政策上仍沿襲明制,採管制策略,且嚴禁漢藏佛教間的非官方交流。所展兩件佛教文物原藏避暑山莊,可一窺盛清時期唯存內府的獨特漢藏佛教混合藝術風格。
普陀宗乘之廟圖
- 收入《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80
「普陀宗乘之廟」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峻工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八月,仿拉薩布達拉宮而建,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宏偉的寺院建築。此寺乃乾隆皇帝為其母崇慶皇太后八十壽辰而敕建,漢文「普陀宗乘」與藏文「布達拉」語出同源,皆指觀音菩薩所居聖地。廟前有五色藏式佛塔,自西向東分別為紅、綠、黃、白、黑色,立於近該寺入口之白台上,以彩色琉璃磚砌築,似噶當塔風格,然其嚴飾獨特,與藏區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