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展出時間 2019年04月01日至2019年06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2,204,206,208,210,212
:::

大千與敦煌

  約1940年代初,葉公綽勉勵張大千在藝事方面應「開徑獨行」,擔負起創變傳統繪畫的重任,最終促成大千敦煌面壁之行。經過兩年七個月積極地學習,大千一共臨摹了約276幅作品,使他突破了宋、元畫風的限制,上溯唐代、北朝高古的氣息。此後大千的藝術思想、創作手法產生重大轉變,例如:重視佛像與人物畫、重視線條、追求復古的勾染、變小巧為偉大、變苟簡為精密、女人都變為健美等等,開創出精麗、雄健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本次展出〈摹釋迦說法圖〉、〈摹榆林窟唐菩薩立像〉、〈摹宋代伎樂〉等人物畫,體現其生動、流暢的線描,濃豔、端莊的色彩,精神飽滿的人物形象。這些佳作不僅再現了古代壁畫的神韻,同時也見證大千如何化古為新,獨闢蹊徑。

摹敦煌莫高窟第二五七窟北魏須摩提女請佛因緣

摹敦煌莫高窟第二五七窟北魏須摩提女請佛因緣
  1. 形式:卷
  2. 尺寸:62x591.7 公分
  3. 張大千先生捐贈

所謂因緣故事,是指眾生受佛教化的各種事跡。敦煌石窟的「須摩提女請佛因緣」,僅見於敦煌研究院編257號窟。大千於1943年摹其後半段,由左至右,表現佛弟子大顯神通,各乘神獸飛來,最後與金剛力士一同簇擁釋迦佛現身說法。雖未完成,已能準確掌握原作的造型和風采。他又嘗試復原各種紅、赭色系,搭配青、綠、白等色,再現原作鮮明、生動的氣氛。

此幅由張大千先生捐贈。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初唐藻井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初唐藻井
  1. 形式:軸
  2. 尺寸:64.6x65.1 公分
  3. 張大千先生捐贈

西魏、北周以前,敦煌石窟多用醇厚的紅色系畫壁面及窟頂藻井。至初唐時期,始逐漸改用青、綠、白色搭配,形成明快澹雅的效果。本幅摹自敦煌研究院編329號窟。方形藻井中央畫大蓮花,周圍改用漢式線描,畫雲中環迴翱翔的飛天,給人仰視天體運轉之感。井內四角畫對稱花瓣,井外環以卷草、聯珠紋等,精美再現初唐的時代特點。

此幅由張大千先生捐贈。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盛唐藻井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盛唐藻井
  1. 形式:軸
  2. 尺寸:68x67 公分
  3. 張大千先生捐贈

所謂「藻井」,即屋頂內部用木材套疊出的井字形結構與彩繪花紋,故稱「交木為井,繪以藻紋」。敦煌石窟沒有木造結構,僅以彩繪圖案裝飾窟頂。時至盛唐,井心方形縮小,並多改用粉紅、淡朱為底色。外框增加到四或五層,內框多畫青、綠色卷草,外框多畫牡丹、寶相花紋。此幅表現盛唐藻井結構的線描非常清晰,又注有配色,可見作畫的程序。

此幅由張大千先生捐贈。
民國 張大千、張心德 摹敦煌西千佛洞第十一窟釋迦說法圖

民國 張大千、張心德 摹敦煌西千佛洞第十一窟釋迦說法圖
  1. 形式:軸
  2. 尺寸:119.7x96.9 公分
  3. 張大千先生捐贈

本幅摹自敦煌研究院編西千佛洞9號窟。世尊作為主角,居中結跏趺坐,身形偉岸如山,右手舉起持說法印,正視觀者,神情肅穆莊嚴。二菩薩站立脇侍,著華美天衣與瓔珞,望向世尊,凝神諦聽。下方白描比丘等供養人九位,皆虔誠跪拜。人物頭部比例稍大,胸膛與臉龐近飽滿橢圓形卻不豐肥,正是初、盛唐之際的造像風格,盡傳原作神韻。

此幅由張大千先生捐贈。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七窟宋代伎樂

民國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七窟宋代伎樂
  1. 形式:軸
  2. 尺寸:51.4x72.4 公分
  3. 張大千先生捐贈

本幅摹敦煌研究院編327號窟佛座下方的伎樂菩薩。畫中菩薩手持排蕭,頭身著各色珠冠、瓔珞與彩帶,透過深青色的背景幫襯,更顯裝扮華貴。兩側彩帶彷彿隨著音樂聲舞動,在半空中劃出大大小小的S形,既纏繞又舒展,既對稱又活潑,適與儀態端莊、神情專注的菩薩相互襯托,渲染出畫面的韻律感。

此幅由張大千先生捐贈。
民國 張大千、番僧昂吉 摹敦煌安西榆林窟第二十八窟唐菩薩立像

民國 張大千、番僧昂吉 摹敦煌安西榆林窟第二十八窟唐菩薩立像
  1. 形式:軸
  2. 尺寸:237.2x96.5 公分
  3. 張大千先生捐贈

本幅摹自敦煌研究院編榆林28號窟。在原作中,菩薩與一位可能是阿難尊者的年青僧人搭配成組,共同作為佛龕內部佛塑像的脇侍。菩薩身朝龕內主尊,舉雙手合什敬禮。祂又面向左側,彷彿正看著龕外膜拜的人,巧妙發揮聯繫佛龕內外的作用。大千又更進一步發揮巧思,臨摹時略去僧人,遂成一獨立而精美的竹林觀音像。

此幅由張大千先生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