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展覽精選

:::
  • 資料總筆數:220筆
  • 古畫動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古畫動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 展期:2016/04/01~2016/06/28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2
    CC BY 4.0

    展覽說明

    清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卷 絹本設色
    縱35.6公分 橫1152.8公分

    「清明上河圖」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歷代臨仿者甚多。此卷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合作畫成,因此又稱為「清院本」。卷中所繪事物繁多,可說是按照各朝仿本,集各家所長的作品。全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凡界畫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

    展覽精選內容

  • 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

    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

    • 展期:2016/01/09~2016/03/29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4,206,208,210,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敏。

    董其昌不但是明代後期的藝壇領袖,也是啟迪後世無數書畫家的一代宗師,他的書畫作品與理論都深具啟發與創造性,以「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為追求境界。在廣泛追索古代名家畫作的過程中,提出唐代以來繪畫「南北分宗」的發展史觀,並超越傳統的臨仿格局,前所未有地提升對筆墨抽象美感與圖像動勢的關注,除成就個人獨特畫風外,也體現對畫道的終極追求,「集大成」的主張及風格則引領其後文人畫風的轉變。書法方面提倡汲古創新的臨摹觀,偏好典雅秀逸的傳統書風。身為晚明書壇的盟主,董其昌也深受清初帝王的喜愛,為有清一代館閣書家的源頭。他同時也精於書畫鑒賞,收藏經眼過眾多古代書畫精品,衍生出獨樹一幟的書論與畫論,與自己的創作理念與實踐不斷印證,所提出的許多觀點至今仍對書畫創作與藝術史研究影響深遠。

    本次特展由院藏超過三百件的董其昌相關作品中,挑選代表性的書畫作品與重要鑑藏品展出。為清楚呈現董其昌藝術發展的脈絡,以數量豐富的紀年展件為主軸,盡可能依時間順序安排書畫作品,俾使觀者能對其生平與藝術成就有更深入的瞭解。

  • 古畫動漫: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

    古畫動漫: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

    • 展期:2016/01/05~2016/03/01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2
    CC BY 4.0

    展覽說明

    自民國100年起,國立故宮博物院陸續推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等六系列故宮書畫之高解析動畫,以無接縫熔接技術將四台1080p Full HD高解析投影機,組成仿書畫長卷之長形螢幕光牆,讓觀眾置身8公尺寬的科技畫境中,體驗中國長卷繪畫之意境。此展覽精選院藏六組書畫名品,包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明仇英漢宮春曉、明文徵明倣趙伯驌後赤壁圖、明人畫出警圖、入蹕圖、清院本十二月令圖。由史料為發想之基礎,以忠於原作的動畫展演六件典藏作品的精彩片段。

    此次展出作品為〈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此卷紀錄乾隆25年(1761)年底,觀象台欽天監預測隔年正月初一(1761年2月5日)將出現「日月同升,五星聯珠」的天文異象,預示是年「海宇晏安,年穀順成」。徐揚奉命繪圖紀錄此罕見的天文異象。新年元旦文武官員進京朝賀,市井百姓也紛紛出門拜年。畫中詳繪觀象台、胡同合院、牌樓城門;另有冠飾品服、交通工具、商店鋪面等豐富形象,完整呈現北京城市面貌及風俗習尚。
     

    展覽精選內容

  • 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 展期:2015/12/25~2017/04/18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3
    CC BY 4.0

    展覽說明

    乾隆皇帝的御製詩中,常以「少貴似晨星」、「晨星真可貴」等,形容文物的珍貴稀有。尤其有「趙宋官窯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視如寶貝的文物正是宋朝官窯瓷器。

    所謂宋朝官窯,藉由文本的記載,可知是指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近人對於南宋官窯的探索與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學者的採集與調查。雖然當時還未能分辨南宋官窯的真正內涵,但是從中醞釀而出的青瓷鑑賞趣味,以及想要解開謎團的意圖,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為止。也就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發現之後,多數學者因此接受郊壇下和老虎洞正是文本記載中的兩個南宋官窯。至於北宋官窯,除了根據文本的記載之外,亦有學者參考了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和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狀況,思考汝窯作為北宋官窯的可能性。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傳世青瓷,數量甚夥,不僅件件可以追溯出原來存放的處所;而且透過鐫刻其上的御製詩,亦呈現乾隆皇帝爬梳文獻的心得,以及十八世紀的官窯概念與分類。以古鑑今,當下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批傳世珍藏呢?此一展覽一方面回溯清宮收藏的脈絡,另一方面也整合當今陶瓷史研究的觀點,重新檢視個別作品的產地、燒製時間與問題所在。展覽分成「汝窯與北宋官窯」、「南宋官窯」、「青瓷碎器」和「鑑賞與發現」四個單元,期望通過傳世實物、文獻記載與考古材料的連結,展現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的燒製背景、鑑賞風情與作品特徵。

  • 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

    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

    • 展期:2015/10/06~2016/01/04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4,206,208,210,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生於義大利米蘭,從小學習繪畫,十九歲在熱那亞加入耶穌會。西元一七○九年赴葡萄牙里斯本,一七一四年由羅馬教廷派往海外傳播福音,並於一七一五年(康熙五十四年)抵達中國,同年底赴北京,以繪事技藝供職清宮。郎世寧自康熙年間入值內廷長達五十一年,於乾隆三十一年病逝,乾隆皇帝諭令由「奉宸苑卿」,加恩賞給侍郎銜。

    郎世寧作於康熙朝(1662-1722)的畫蹟皆未存留,雍正元年(1723)為皇帝登基繪製〈聚瑞圖〉受賞識,六年(1728)完成〈百駿圖〉長卷巨製,凡此諸作皆運用西洋技法,注重物象寫生與焦點透視,表現中國傳統的審美觀與祥瑞思想。乾隆一朝(1736-1795),郎世寧運用中國傳統紙絹、顏料、毛筆,並與如意館畫畫人合作,共同創造出「中西合璧」的院畫新體,題材涵括帝后肖像、奇花異卉、珍禽走獸、重要慶典活動等。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圓明園西洋樓室內裝飾、瓷器紋樣圖案與《得勝圖》銅版繪稿。

    今年適逢郎世寧來華三百年與本院建院九十週年,特精選郎世寧相關文物一百組件展出,以茲紀念與慶祝。除了本院典藏品外,並向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及義大利熱那亞馬丁尼茲養老院商借十一件畫作。期望透過此次特展,具體呈現郎世寧繪畫發展的脈絡,及其在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與貢獻。

  • 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粹特展

    天保九如:九十年來新增文物選粹特展

    • 展期:2015/10/06~2016/01/0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3,105,107
    CC BY 4.0

    展覽說明

    文物收藏的質與量,決定一座博物館的獨特內涵。國立故宮博物院原以承續清代宮廷收藏為主軸,隨著藏品數量與內容的增益擴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和價值,躋身世界頂尖博物館之列。為慶祝建院九十周年,本次特展將重點呈現歷年陸續入藏之器物、書畫與圖書文獻珍品。不僅包括流散海內外的清宮文物,也反映不同階段蒐訪徵集的思維旨趣,同時感念社會各界慨然捐贈,往往能夠彌補院藏主題遺闕,偶然發現享譽藝林或傳世絕罕的祕寶,更添佳話。

    展覽分為三大單元:「器物」跨越六千年歷史長河,從紅山文化以至當代巨擘,鋪展出人類文明演進、思想信仰、社會變遷與藝術風尚的壯闊圖景。「書畫」精選歷代文人雅士的傳世名作,尺幅之間,無不融會個人面對生命、時代、自然、美感的深刻探索與鍛鍊。「圖書文獻」廣納典冊載籍的豐富類型,體現人們如何藉由字詞篇卷、刻印鈔繪的撰著模式,讓智慧結晶無遠弗屆,永續推展文明的新境。

    《詩‧小雅‧鹿鳴之什‧天保》運用九個「如」字,串連起山川日月、松柏岡陵等等象徵天地靈佑、德壽綿長的意象,表達真摯的祝福。藉由此一特展,同樣期望觀眾在飽覽文物精粹之餘,領略故宮世世代代肩負典守國寶重責的歷史意義,與博採潛研、揆古瞻新的開創能量。

  • 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

    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

    • 展期:2015/07/01~2015/09/29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8,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范寬(約950-1031間)是北宋的山水畫大師,籍貫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字中立,一說名中正,字中立,因個性溫厚,卓有大度,關中人習稱性緩為寬,故名。其畫初學李成(916-967)、荊浩(10世紀),後因長年觀察自然而獨創一家面貌。院藏〈谿山行旅圖〉是存世繫於范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此畫在近、中、遠三段式的基本構圖中,巧妙地藉助推遠主山、拉近中景、突顯近景渺小行旅與主山巍峨崇高的對比等手法,締造出一種如臨真境的壯偉意象。幅右下角樹隙間,暗藏有「范寬」二字簽款。

    另幅〈臨流獨坐圖〉,雖無作者名款,同樣被視為具備范寬風格的鉅製。此作中,山頂攢簇密林、山石輪廓用重墨勾勒,以及水際作突兀大石等特質,均與〈谿山行旅圖〉一脈相承,惟皴筆已呈顯較為規律化的側鋒小斧劈,故推斷成作時間與李唐(約1070-1150後)相去不遠。

    本次「典範與流傳」特展,共計陳列四十五件畫作。依作品性質,可劃分為「谿山行旅圖的傳續」、「范寬的傳稱作品」、「范寬畫風的影響」三類,系統地展示繼范寬之後,歷代畫家的同名摹作,以及學習范寬「雨點皴」、「礬頭密林」等技法的作品,援以梳理范寬風格的傳續脈絡。其中,〈谿山行旅圖〉與〈臨流獨坐圖〉因屬院藏限展精品,故分成前、後兩期展出,以饗觀眾。

  • 筆有千秋業

    筆有千秋業

    • 展期:常設展 2015/04/01~2015/06/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4,206
    CC BY 4.0

    展覽說明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 毫素風采—明末清初的女性繪畫

    毫素風采—明末清初的女性繪畫

    • 展期:2015/04/01~2015/06/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十六世紀後半葉,明朝政治體制崩壞,陽明心學挑戰程朱理學,引發自由解放的思潮。同時,資本主義以及城市經濟興起,傳統社會風氣轉變,原本禁錮女性的生活型態也開始產生變化。加上教育普及與出版業的興盛,都成為孕育女性才情雅致的豐沃土壤。

    清湯漱玉(1795-1855)《玉臺畫史》輯錄歷朝女性畫家中,十六、十七世紀專擅藝壇的女性數量最多,她們或為閨秀,或是名妓。這些女性畫家雖然身處社會結構與倫常綱理的兩極,但藉由閨塾導師與男性文士的媒介,形成了特殊的交遊網絡,往來酬唱、相互交融,激盪並深化彼此的藝術語言,以優異的藝術創作稱譽藝壇。

    此次特展,遴選明末清初具代表性的女性畫家,如馬守真(1548-1604)、邢慈靜(1573-1640後)、趙文俶(1595-1634)、黃媛介(1614或1620-1669前)、李因(1610-1685)、顧媚(1619-1663或1664)、李柁那(約活動於明朝晚期)與林雪(約活動於十七世紀)等人,展出她們的山水、人物、花卉、草蟲等畫作。無論工筆寫意或水墨設色、筆墨或構圖,莫不體現出女性走向公眾視線的卓然風姿。

  • 巨幅名畫

    巨幅名畫

    • 展期:常設展 2015/04/01~2015/06/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
    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