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展覽精選

:::
  • 資料總筆數:220筆
  • 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_2

    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_2

    • 展期:2016/10/06~2016/12/2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8,210,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元朝至治三年(1323)三月二十三日,蒙古公主祥哥剌吉(Sengge Lagi)在大都(今北京)城南的天慶寺主辦了一場雅集。這場雅集由秘書監丞李師魯負責,並有公主王府人員協同辦理。雅集活動中,公主將她所藏的書畫作品提供參與雅集的人欣賞,並請他們為作品題跋。這場雅集被認為是宣示蒙古皇族參與中國書畫藝術鑑賞活動的重要事件,學者利用其收藏印「皇姊圖書」,整理出一批公主收藏的書畫清單,藉此從文化史角度分析蒙古皇室的收藏新品味。

    公主祥哥剌吉是忽必烈的曾孫女,祖父為真金太子,父親是答剌麻八剌。蒙元皇室中不只有公主參與書畫的收藏活動,公主的女婿元文宗(圖帖睦爾)成立了奎章閣,與學士文臣們觀覽圖籍、參與藝術鑑藏,使用「天曆」、「奎章」收藏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也有「宣文閣寶」印,都曾有重要的宋元書畫收藏。

    此次特展將展出四十三件書畫,多屬宋元時代的精品,部分為限展作品,將分前後期展出。除展示這三位蒙元皇室成員的書畫收藏作品,也希望在介紹元代皇室收藏作品清單之際,能從蒙元文化的角度進一步解讀蒙古皇室參與中國書畫藝術的文化意義。相較過去強調蒙元皇室書畫鑑藏活動的漢化意涵,此次的特展則是更積極地呈現蒙元時代的多族文化互動成果,向觀眾提出一個能夠呈現出「包容兼納」的文化新視野。

  • 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_1

    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_1

    • 展期:2016/10/06~2016/12/2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8,210,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元朝至治三年(1323)三月二十三日,蒙古公主祥哥剌吉(Sengge Lagi)在大都(今北京)城南的天慶寺主辦了一場雅集。這場雅集由秘書監丞李師魯負責,並有公主王府人員協同辦理。雅集活動中,公主將她所藏的書畫作品提供參與雅集的人欣賞,並請他們為作品題跋。這場雅集被認為是宣示蒙古皇族參與中國書畫藝術鑑賞活動的重要事件,學者利用其收藏印「皇姊圖書」,整理出一批公主收藏的書畫清單,藉此從文化史角度分析蒙古皇室的收藏新品味。

    公主祥哥剌吉是忽必烈的曾孫女,祖父為真金太子,父親是答剌麻八剌。蒙元皇室中不只有公主參與書畫的收藏活動,公主的女婿元文宗(圖帖睦爾)成立了奎章閣,與學士文臣們觀覽圖籍、參與藝術鑑藏,使用「天曆」、「奎章」收藏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也有「宣文閣寶」印,都曾有重要的宋元書畫收藏。

    此次特展將展出四十三件書畫,多屬宋元時代的精品,部分為限展作品,將分前後期展出。除展示這三位蒙元皇室成員的書畫收藏作品,也希望在介紹元代皇室收藏作品清單之際,能從蒙元文化的角度進一步解讀蒙古皇室參與中國書畫藝術的文化意義。相較過去強調蒙元皇室書畫鑑藏活動的漢化意涵,此次的特展則是更積極地呈現蒙元時代的多族文化互動成果,向觀眾提出一個能夠呈現出「包容兼納」的文化新視野。

  • 筆有千秋業

    筆有千秋業

    • 展期:常設展 2016/10/01~2016/12/30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4,206
    CC BY 4.0

    展覽說明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 名品聚焦-吳鎮墨竹譜_3

    名品聚焦-吳鎮墨竹譜_3

    • 展期:2016/10/01~2016/12/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
    CC BY 4.0

    展覽說明

    吳鎮(1280-1354),嘉興人。工詩文,擅書畫,元四家之一。


    此冊繪於至正十年(1350),係贈予其子佛奴畫作。全冊二十二開,前兩開書寫蘇軾〈題文同畫竹記〉,後二十幀分別畫新篁、嫩枝、老幹、垂葉、雨竹、風竹、雪竹等,畫竹或粗竿挺拔,或細枝臨風,古秀蒼勁,風神瀟灑。每幅皆以草書題寫畫墨竹的要訣與心得,誠為一件書畫合壁的佳作。

  • 名品聚焦-吳鎮墨竹譜_2

    名品聚焦-吳鎮墨竹譜_2

    • 展期:2016/10/01~2016/12/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
    CC BY 4.0

    展覽說明

    吳鎮(1280-1354),嘉興人。工詩文,擅書畫,元四家之一。


    此冊繪於至正十年(1350),係贈予其子佛奴畫作。全冊二十二開,前兩開書寫蘇軾〈題文同畫竹記〉,後二十幀分別畫新篁、嫩枝、老幹、垂葉、雨竹、風竹、雪竹等,畫竹或粗竿挺拔,或細枝臨風,古秀蒼勁,風神瀟灑。每幅皆以草書題寫畫墨竹的要訣與心得,誠為一件書畫合壁的佳作。

  • 名品聚焦-吳鎮墨竹譜_1

    名品聚焦-吳鎮墨竹譜_1

    • 展期:2016/10/01~2016/12/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
    CC BY 4.0

    展覽說明

    吳鎮(1280-1354),嘉興人。工詩文,擅書畫,元四家之一。


    此冊繪於至正十年(1350),係贈予其子佛奴畫作。全冊二十二開,前兩開書寫蘇軾〈題文同畫竹記〉,後二十幀分別畫新篁、嫩枝、老幹、垂葉、雨竹、風竹、雪竹等,畫竹或粗竿挺拔,或細枝臨風,古秀蒼勁,風神瀟灑。每幅皆以草書題寫畫墨竹的要訣與心得,誠為一件書畫合壁的佳作。

  • 古畫動漫:明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

    古畫動漫:明文徵明仿趙伯驌後赤壁圖

    • 展期:常設展 2016/09/27~2016/12/2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2
    CC BY 4.0

    展覽說明

    明 文徵明(1470 - 1559) 倣趙伯驌後赤壁圖
    卷 絹本設色
    縱 31.5公分 橫541.6公分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今蘇州)人。畫師承沈周,上溯元人,為明四家之一。此圖作於嘉靖戊申(1548)年,以蘇軾〈後赤壁賦〉為文本,描繪蘇軾與二友人攜酒與魚復遊赤壁。全幅淺青綠設色,接近元代趙孟頫文人青綠傳統;然山石的結構與堆疊,樹枝點葉的筆法,已是文徵明本色。文嘉於卷後跋語,謂吳中文士家藏趙伯驌原作,當道者欲取之獻於權相嚴嵩之子。徵明勸友人勿吝予而賈禍,因仿作此卷以慰之。

  • 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

    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

    • 展期:2016/09/22~2016/12/22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5,107
    CC BY 4.0

    展覽說明

    華夏藝術中所表現的自然觀豐富且多樣,最早由對天地的觀察與自然的描繪開始,在認知過程中與萬物不斷地互動協調,衍生出各種觀點與想像,逐漸形成富有特色的藝術樣貌,成為中華文化中相當獨特的一環。第二屆唐獎歡迎酒會選定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為共襄此全球之盛事,本院特別規劃推出「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唐獎的設立宗旨是希望發揚盛唐精神,並以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涵養,期許世人從嶄新的視野與思維,探索永續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獎助領域分別為「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項,藉以激勵各地人才發揮所長,致力於為世界帶來創新與改變,成為時代進步的動力。

    本項特展依主題規劃為五個單元:「自然的啟示」、「實景的描繪」、「以季節為題材」、「想像的世界」和「人與自然」。遠古時期人們從自然得到啟發,對於環境除了觀察、模仿與互動外,也逐漸探索發展出屬於他們的藝術語言與創作。實景的描繪是華夏藝術表現中的重要題材,知名者如西湖、虎丘等景點,歷代藝術家均留有豐富作品,展現出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領會與悸動。至於以季節為題材,則體現出古人如何觀察氣候變化,掌握四季脈動,進而創造出因應的觀點與描繪方式。古人不僅運用豐富的想像力來詮釋未知的自然界,也以吉祥寓意或是文學手法來處理自然題材,這些都將呈現在「想像的世界」單元中。第五單元「人與自然」,從中可觀察古人與自然共處的模式,如何學習、轉換並融合於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他們的智慧與開創力。

    藉由本次特展質量均佳的展品,除了具體而微地呈顯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也反映了不同時代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態度,以及如何與環境和諧互動,甚至讓自然走進生活中。透過這些珍貴文物所隱含的哲學與智慧,現代觀眾在欣賞讚嘆之餘,或許也能從中領悟出人類與自然達成平衡的永續發展之道。

  • 筆有千秋業

    筆有千秋業

    • 展期:2016/07/01~2016/09/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4,206
    CC BY 4.0

    展覽說明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 惠風和暢—摺扇集萃特展

    惠風和暢—摺扇集萃特展

    • 展期:2016/07/01~2016/09/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8,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明清摺扇盛行,一改宋元流行紈扇風氣。摺扇源自日本,宋元時期雖有少量流入,未成風尚。明初洪武年間,日本朝貢使節進貢日本扇,太祖朱元璋(1328-1398)並以賜予群臣。永樂年間成祖朱棣(1360-1424)喜愛摺扇卷舒之便,命工仿之;臣子們於端午時節獲賜翰林名公書寫格言的扇面,如沐仁風。宣宗朱瞻基(1399-1435)除沿襲宮廷端午賜扇傳統,更於扇面親灑宸翰。有明一朝,官員持扇、寫扇風氣隨宮廷賜扇活動日漸盛行。

    摺扇具上寬下窄的優美弧形平面,明代中葉起漸受書畫家青睞,成為獨特藝術表現形式。揮灑酬贈蔚然成風,沈周(1427-1509)、祝允明(1461-1527)、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等吳派名家,皆有精彩書畫扇傳世。不少職業畫家亦妙筆丹青,時見技藝精湛的摺扇佳作。清代自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雅好揮毫,書法摺扇遂為賜贈群臣的朝廷雅物。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在位期間,除君臣翰墨,作品豐富,更積極整理宮中舊扇,發送蘇州織造修護,甚至配裱新作。有清一朝,摺扇作為士民共賞的藝術文化,繪寫吉祥寓意的扇面深受歡迎,而碑學興起後,在摺扇書寫殘碑識語的表現手法,亦令人耳目一新。

    本院收藏摺扇質量均美,展覽特別規劃「摺扇與宮廷的交會」、「揮灑酬贈」、「懷袖悅目」、「君臣翰墨」、「雅俗共賞」等單元,遴選成扇及扇冊共三十八件,藉以呈現摺扇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