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展覽精選

:::
  • 資料總筆數:220筆
  • 造型與美感-中國繪畫選粹

    造型與美感-中國繪畫選粹

    • 展期:常設展 2016/07/01~2016/09/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10
    CC BY 4.0

    展覽說明

    中國繪畫的發展就如一部精彩的交響樂章,藉著人物、花鳥、山水等畫科中的典範風格,組成幾項重要主題,並在歷史脈絡中加以變奏。

    人物畫的典範在六朝至唐代(222-907)間,經由顧愷之與吳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畫典範的成形約五代(907-960)之時,而且寓含著地理區域特質。例如荊浩、關仝畫出北方山水風貌,而董源、巨然則有江南水鄉山水的特色。在花卉翎毛畫方面,四川的黃筌與江南的徐熙也形成兩個不同的典範。

    宋代(960-1279)山水畫中的范寬、郭熙、李唐都在既有的典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新的典範。宮廷畫院在宋代藝術帝王的倡導下,發展出空前盛況。當時的畫家講究對自然的觀察,並添加「詩意」以增強繪畫的內涵與意境。對實物的興趣促成了建築、船車等以器械結構為主的繪畫類型,使其在十一世紀後躍上繪畫的舞台。詩意的強調,則於南宋時期發展出書法、詩文、繪畫三者互相搭配的冊頁精品。另外宋代文人也將藝術的表現概念擴展到「形似」以外的範疇,文人畫開始成為一種新的風格。

    元代(1279-1368)的文人畫則由趙孟頫、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以復古為標的,並因復古而有更為多元的風格表現。這些風格逐漸成為繪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後仍維持著持續的影響力。

    明代(1368-1644)以後,不同地區的風格特色,成為藝術發展脈絡中的重要環節。蘇州的「吳派」從元四大家演化出優雅的文人風格,以浙閩畫家為主的「浙派」則自宮廷繪畫中發展,將南宋的典範變成粗放的水墨。松江的董其昌與稍後的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人又接著在對古代典範的「集大成」中,以筆墨再造自然,形成影響深遠的「正統派」。

    清代(1644-1911)帝王在推崇「正統派」作風之餘,也包容歐洲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對古老典範的新詮釋。宮廷之外的揚州則有標榜著「怪、奇」的一批畫家在高度商業化的市場中活躍。他們的筆墨與形象針對「非正統」的典範而發,而自己也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典範依據。

  • 巨幅書畫

    巨幅書畫

    • 展期:2016/07/01~2016/09/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
    CC BY 4.0
  • 古畫動漫:明人畫出警入蹕圖

    古畫動漫:明人畫出警入蹕圖

    • 展期:2016/06/29~2016/09/2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2
    CC BY 4.0

    展覽說明

    明 明人畫出警入蹕圖

    明人畫出警圖
    卷 絹本設色 縱92.1公分 橫2601.3公分

    明人畫入蹕圖
    卷 絹本設色 縱92.1公分 橫3003.6公分

    〈出警圖〉與〈入蹕圖〉是各自分開的兩幅長卷,但因畫家將皇室謁陵的時空歷程濃縮於兩幅長卷,故常被合稱為「出警入蹕圖」。〈出警圖〉描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入蹕圖〉則刻畫皇帝乘船,走水路還宮。這兩幅長卷也是院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畫中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是歷代畫作中少見的鉅作。

    展覽精選內容

  • 典藏新紀元-近現代名家對聯展

    典藏新紀元-近現代名家對聯展

    • 展期:2016/06/01~2016/08/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5
    CC BY 4.0

    展覽說明

    故宮豐富的書畫典藏,洵非一日之功。本院成立之初,所藏書畫承自清宮內府舊藏,寶有歷來宮廷累積的精品。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之後,持續擴充典藏,除了積極購藏書畫文物外,並接受社會各界賢達、藏家及機關團體之捐贈,以紮實永續發展的基礎。數十年來,新進入藏的書畫作品,為數已達六千餘件,足稱質量皆美。

    藏品的擴充,顯示故宮的營運與時代接軌,得民間為助力,共同深耕中華文化,步步朝向新紀元邁進。回首過往歷程,對社會各界不計私有、慷慨捐贈的義行衷心感念,為此特別擇定專室,以「典藏新紀元」為題,陸續展示歷來捐贈入藏,並且會同來臺後購藏,以及委託寄存的書畫合併展出,彰顯政府和民間同心合力的成果。

    對聯源起於五代,由吉祥語對句,發展為以紙書寫成上下兩聯。隨著時代演變,文人競以詩歌和駢文中的對仗技巧,精心製作聯句,配以優美書法,懸諸廳堂齋室壁間,成為書法表現的特殊形制。又因對聯原多懸於楹柱,故亦稱「楹聯」。本次展覽延續「典藏新紀元」的主題,展陳近年來入藏之二十世紀對聯精品,共五十件,援以欣賞諸家各擅勝場,特色鮮明的神韻風采。這些新添書蹟,不但大幅拓展了故宮既有收藏的範疇與時間縱軸,加以內容豐富多元,充分反映出歷史演變的軌跡,更為故宮書畫典藏開締造新局。

  • 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 展期:2016/05/03~2016/11/0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3,104
    CC BY 4.0

    展覽說明

    「唵嘛呢叭咪吽」,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在藏傳佛教傳播的地區,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標誌。藏傳佛教形成於藏族地區,並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修學工具,與漢傳佛教並稱為大乘佛教的兩大支派。此派主張大小乘兼容,並以大乘為主,顯密結合,先顯後密,追求即身成佛。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尊崇喇嘛,藏傳佛教傳入中原,歷明、清兩代,或出於政治的因素,或宗教的信仰,上自皇室王公,下至黎民百姓,禮敬喇嘛,皈依接受灌頂,塑繪尊像,誦咒觀想修行,興寺建塔,蔚然成風,而刊譯藏傳佛教典籍,更是國家一大佛事。

    本展覽以藏文《龍藏經》為主要展件,搭配其他典籍、書畫、法器、金銅佛等文物,分為六單元展出:第一單元「無二至寶」展出《龍藏經》之裝幀配件;第二單元「三轉法輪」展出《龍藏經》經文內容;第三單元「譯傳四海」呈現藏文佛典所依據或再譯之漢、滿、蒙等文字佛典:第四單元「漢地藏音」展出收錄藏傳佛教經咒的漢文圖書;第五單元「五部聖眾」以《龍藏經》經板圖像暨金銅佛、法器及繪畫,分成諸佛、菩薩、護法等五大類展示;第六單元「卓尼留珍」以複製之卓尼版《甘珠爾》布置情境式藏傳佛教藏經閣。

    本院所藏藏傳佛教文物非常豐富珍貴,此次展出係擇其精尤作選樣陳列,希望觀眾能從中一覽其特色。

  • 南北故宮 國寶薈萃

    南北故宮 國寶薈萃

    • 展期:2016/05/03~2016/10/0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302
    CC BY 4.0

    展覽說明

    南亞次大陸上的恆河,孕育出淵遠流長的印度文化。許多影響亞洲乃至於全世界發展的重要宗教,如印度教、佛教、錫克教等,均在此大河文明中誕生、發展、繁榮。隨著宗教、人群及物品的流動,印度文化的影響擴展到東亞、西亞及東南亞等地區,並在各地衍生、變化,也為文化藝術帶來豐沛靈感。

    本展展出〈十世紀 印度喀什米爾或喜馬查邦 鄔瑪—大自在天〉及〈十五世紀 越南 青花加彩猴王〉,藉由這兩件精彩絕倫又風格特異的藝術品,期待觀眾感受印度及越南藝術、文學及宗教的魅力,瞭解南亞與東南亞之間密切交流的火花,體驗多元的亞洲風貌!

  • 造型與美感─明清山水畫選萃

    造型與美感─明清山水畫選萃

    • 展期:常設展 2016/04/02~2016/06/12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中國繪畫的發展就宛如一部精彩的交響樂章,藉助人物、花卉翎毛、山水等畫科中的典範風格組成幾項重要主題,並在歷史的脈絡中賦予變奏。

    宋代(960-1279)山水畫中的范寬、郭熙、李唐都在既有的典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新的典範。宮廷畫院在宋代藝術帝王的倡導下,發展出空前盛況。另外,宋代文人也將藝術的表現概念擴展到「形似」以外的範疇,文人畫開始成為一種新的風格。元代(1279-1368)的文人畫則由趙孟頫、元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人以復古為標的,並因復古而有更為多元的風格表現。這些風格逐漸成為繪畫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典型,在明清以後仍維持著持續的影響力,此次選萃展即是以明清山水畫為核心。

    明代(1368-1644)以後,不同地區的風格特色,成為藝術發展脈絡中的重要環節。蘇州的「吳派」從元四大家演化出優雅的文人風格,以浙閩畫家為主的「浙派」則自宮廷繪畫中脫胎,將南宋的典範變成粗放的水墨。松江的董其昌與稍後的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人又接著在對古代典範的「集大成」中,以筆墨再造自然,形成影響深遠的「正統派」。

    清代(1644-1911)帝王在推崇「正統派」作風之餘,也包容歐洲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對古老典範的新詮釋。宮廷之外的揚州則有標榜著「怪、奇」的一批畫家在高度商業化的市場中活躍。他們的筆墨與形象針對「非正統」的典範而發,而自己也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典範依據。

  • 書中龍也—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

    書中龍也—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

    • 展期:2016/04/02~2016/06/2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4,206
    CC BY 4.0

    展覽說明

    〈十七帖〉為書聖王羲之(303-361)晚年致友人信札之集成,因第一札起首寫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蹟見於唐代,今已佚失不傳,後人多藉傳世的臨、摹、刻本及文獻著錄來勾勒原帖範式。全篇書體概以草書為主,用筆流暢,線條遒勁有力,姿態勻稱優美,宋人黃伯思(1079-1118)譽為「書中龍也」。

    〈十七帖〉自來即為習書典範,敦煌出土的唐人臨帖、北宋蘇軾(1037-1101)〈臨漢時帖〉可見一端。元明之際,各種〈十七帖〉的通臨本陸續出現,或為長卷或為冊頁,趙孟頫(1254-1322)、董其昌(1555-1636)、朱大有(生卒年不詳)可為代表。另一方面,俞和(1307-1382)放大字體及直幅書寫的意識和舉動,可以說是〈十七帖〉發展史上的一大變革。明代中晚期,私家刻帖風氣興盛,鬱岡齋帖本、餘清齋帖本等〈十七帖〉楮墨雖未若宋刻拓本高古,於版本之流傳亦有可觀之處。清人王澍(1668-1739)的臨寫形神皆備,忠實而完整。乾隆帝(1711-1799)臨池用功,表現多元。劉墉(1720-1805)則以泥金書寫,裝飾意味濃厚。民國以後又有新氣象,譚延闓(1880-1930)的恢弘氣勢,溥儒(1896-1963)的悉心臨擬,皆是書家汲古求新書學態度的實踐。

    本次選展院藏歷代〈十七帖〉相關作品十三組件,藉以呈現此烜赫名帖的書法之美,以及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影響和遞變。

  • 故宮受贈書畫展

    故宮受贈書畫展

    • 展期:2016/04/02~2016/06/12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8
    CC BY 4.0

    展覽說明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典藏雖然質與量均名聞國際,但藝術的領域本應超越時空與國界的限制,因此本院仍積極擴充典藏,使觀眾得以窺其全貌。典藏品的擴充,除了編列預算逐年增購,,凡與本院典藏方向相符者,均鼓勵各界將其公諸於世,分享給社會大眾。

    民國五十四年,臺北建館後,承熱心人士陸續捐贈、寄存,然基於書畫維護及本院展覽空間有限,無法永久全數展出。因此,特於本展覽室選萃展出,以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及推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使大眾能真正享受文化資產。一座博物館豐富的收藏,洵非一日之功,在感謝捐贈收藏家不存於私的同時,仍企望各界人士持續共襄盛舉,使本院成為全民共有的博物館。

  • 巨幅名畫

    巨幅名畫

    • 展期:常設展 2016/04/02~2016/06/2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
    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