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展覽精選














:::
  • 資料總筆數:228筆
  • 畫語─會說故事的圖畫

    畫語─會說故事的圖畫

    • 展期:2024/10/05~2025/01/01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4,206,210,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畫語─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提供觀眾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如何讓圖畫說故事?畫家以圖像重現或詮釋故事時,首要目標通常是讓觀眾能夠辨認出所描繪內容。基於作品尺寸、形式(卷、軸、冊)等種種限制,畫家需要挑選出代表情節、安排合適場景、設計登場人物及其造型與動作等,才能完成說故事的任務。

    為何畫這些故事?哪些故事能獲得到圖像化的機會?分別為哪些觀眾所繪製?藉由對畫作主題的判斷與分類,試著從畫面上反過來推想,一窺畫作繪製時的意念與心態,或許還能感受到綿延數代的文化認同,這也是另一種奇妙的欣賞體驗。

    怎樣理解故事畫?觀賞者的相關文史知識越豐富,透過畫中元素對應到正確文本的機率就越高。如果與畫家生活在同一時代,由於所見所思相似,更容易感知畫面的選擇與表達。然而,當代的觀眾能辨認出多少呢?若是作品所描繪的故事難以辨認,是否就失去與之共感的欣賞機會了?

    透過這次展覽,除了可以欣賞畫家如何以圖像經營充滿魅力的故事,也測試一下自己的圖像辨讀力,是否能夠穿越時空,接收到創作者希望傳遞的豐富訊息。

    展覽精選內容

  • 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

    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

    • 展期:2024/07/06~2024/09/22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4,206,210,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清代疆域橫跨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因此進貢到宮廷的動植物更豐富多元。清代皇帝對於花卉的興趣,使宮廷畫家描繪的對象不限於江南花卉,還包括來自高海拔的野生植物,甚至從遙遠西方引進的洋花。畫作中來自各地的奇花異草,讓我們得以想像當時宮廷花園的繽紛景象。

    花卉或許僅能短暫開放,但是藉由筆墨描繪,能永久延續它們的美麗與盎然生意。宮廷留下的花卉畫,既是移植花卉的視覺紀錄,本身也是能夠不拘季節與地區,可隨時開展或懸掛欣賞的移動花園。

    展覽精選內容

  • 愛硯成痴

    愛硯成痴

    • 展期:2023/09/28~
    • 陳列室:展覽區一 303
    CC BY 4.0

    展覽說明

     硯痴,是指對硯極度迷戀的性情中人,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還有清代揚州畫派的高鳳翰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愛硯人士,究竟硯石有什麼媚力,令人愛不釋手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硯石之美,說說硯石饒富趣味的故事吧。

    硯一直是人們的好朋友。電腦鍵盤還沒普遍以前,自來水筆尚未出現的時代,寫字、畫畫都少不了筆、墨、紙和硯,而其中又以硯,最能傳之久遠。大約有二千年、七萬多個日子,硯從出現、不斷變化、定型到再變化,就像流行風潮,在不同時代展現出百態千姿。

    展覽將以硯式的發展為陳列主軸,穿插與硯相關的點點滴滴,期望大家能感受到硯石與眾不同的特色,流連於古今用硯人的真情至性之間。

    此次展覽除了展出院藏硯石100餘件,並特別向國立歷史博物館借展典藏品15件,以豐富早期硯式的風格面貌。

    展覽精選內容

  •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

    • 展期:2023/11/23~2024/02/18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5,107
    CC BY 4.0

    展覽說明

    「陸止於此,海始於斯」(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ça)。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卡蒙斯(Luís Vaz de Camões,?-1580)筆下的兩句話,訴說著陸地的盡頭,卻正是大海的起點。話中語境見證當時歐洲人嚮往海外探險的風氣,更為世界不同端點人們的相遇,立下一個絕佳的註腳。

    那個時候,人們不再安於陸地或特定的海域,而是遠赴重洋,一次次越過陌生的海洋,尋求更多的機會與資源。期間,人類首次繞行地球一周,逐漸凝聚出亞、歐、非、美各大陸串連成一個航線的視野,也從中勾勒出世界的輪廓。許多前所未見的事物出現在世界各地人們的眼中,輾轉醞釀出與此前不同的想法。法國歷史學家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即以「漫長的十六世紀」(the long 16th century)來形容這個令人目不暇給,又充滿曲折變化的時期。

    本次從大海出發的敘事脈絡,集結了本院及國內外各大館所的珍貴典藏,共同呈現十六世紀經由海上航行所展開的匯聚與交流的故事。展覽分成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大海的時代」,在海圖、銀幣及沉船貿易瓷等物件的引領下,進入歐亞雙方相遇與彼此騷動的海上霸權時代。第二單元「不期而遇」,於文獻、商品與物產中,追尋各方人群移動、互動及競奪的蹤跡。值此同時,同為匯流場域的臺灣,也開始浮現她的身影。第三單元「多元新貌」,則從書畫、器物、地圖等物件,探索藝術、知識與文化層面的交融,以及初次映現人們眼前的「全球」概念。

    展覽精選內容

  • 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皇家建築圖檔文獻

    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皇家建築圖檔文獻

    • 展期:2023/11/18~2024/05/19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3
    CC BY 4.0

    展覽說明

     傳統帝后的起居空間,都是在詳細慎密的規劃中營建而成。參與規劃的機關衙門,分工精細,從勘丈測量、繪圖設計、物料估價、到執行建造與完工驗收。涉及單位眾多,動用的人力物資更是規模龐大。

    有清一代,沿襲漢族帝后起居營建成例,並揉合滿洲固有風俗習慣,呈現著皇家獨特的建築特色。無論在臨朝理政的宮室規劃、休憩空間的園林經營、祭祀祈福的寺廟修建以及身後萬年吉地的陵寢建造等,無不用心經營。每當重要工程,皇帝即委派重臣親信如親王、尚書、內務府大臣等,組織「工程處」(又名欽派工程處)監督工程的承造。透過他們奏報的施工說明、物料的估價清單、建造丈尺數量等紀錄,提供我們了解清代皇家建築的珍貴素材。

    大批投入皇家建築工程的團隊中,「工程處」轄下一個單位稱為「樣式房」,負責整個工程規劃設計,屬於工程的核心部門,負責人稱為「掌案」。其中,雷氏家族成員數代供職,甚至出任最高「掌案」之職。雷家曾參與皇家許多工程營建,留下豐富建築圖稿、建築模型與文獻資料。這些珍貴的建築紀錄,被世人譽為「樣式雷」,在2007年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記憶名錄」之上。本展為增益內容的豐富性,特地向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洽借晚清雷思起(1826-1876)的樣式雷圖檔共同展出,特此誌謝。

    展覽分成「皇家建築圖樣」、「皇家建築師─樣式雷」以及「現代臺灣的古典建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精選院藏清代皇家建築圖樣檔案,第二單元介紹樣式雷家族的重要成員與建築設計案例,最後單元將以傳統古典建築在臺灣的延續,了解國民政府遷臺初期重要文化建設中的代表作品。

    展覽精選內容

  • 鏤繪集錦─緙繡山水人物特展

    鏤繪集錦─緙繡山水人物特展

    • 展期:2022/04/02~2022/06/2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10,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緙絲以簡單的平紋木機,採通經斷緯織造。先將紋樣描繪在經面上,依畫稿所需的各色絲線,分別裝進梭槽中,按圖案設計,來回穿梭於圖形的經線之間,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因此緙絲又稱為「刻絲」,是「無中生有」的工藝。刺繡則在已有的地組織,如:絹、綾、綢、緞等絲織品上,鈎描花紋圖案,再以針引線,將圖案繡出,可喻為「錦上添花」之作。

      緙絲和刺繡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技巧愈成熟,緙繡成為一種藝術欣賞,尤其是宋代(960-1279)。工藝家常從繪畫中尋找靈感,轉向摹名人書畫,不論是花鳥、山水、佛道或故事作品,內容豐富,重現畫作豐富多彩的風貌,甚至在細節的變化,更超越繪畫,展現非凡的藝術境界。

      院藏緙繡作品質量俱精,此次集結山水及人物等相關題材展出,規劃「山水清音」、「佛道人物」、「故事人物」及「名家名作」等主題。一方面從山水、人物等內容、物象的布局配置及技法,說明緙絲與刺繡工藝的特色及技藝之妙;另一方面,又從宋元明以來工藝家的創作,闡釋作品的時代風格與藝術成就,展現緙繡多元面向,觀眾賞覽之際,領略緙繡工藝之美。

    展覽精選內容

  • 閑情四事──插花、焚香、掛畫、喝茶

    閑情四事──插花、焚香、掛畫、喝茶

    • 展期:2022/09/16~2022/12/18
    • 陳列室:展覽區一 105
    CC BY 4.0

    展覽說明

    古今講究生活質感與情調的人,總會為平淡無奇的日常,製造一些起伏和趣味。今天仍然有人雅好的插花、焚香、掛畫和喝茶,長久以來就有人樂為此道,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的時光。

    從傳世的文獻、器物與書畫,可以看出十二世紀的宋代人插花時,分外講究花器與花材的搭配。品香的同時,還要講究個人專屬的味道。而且,掛畫除了美化居家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走入其中的優雅空間。朋友相聚,人多舉辦以點茶為主的茶席宴會,獨飲或人少時,則以古意盎然的煎茶展現格調。

    這個展覽以插花、焚香、掛畫、喝茶為題,分區展示,希望通過文物之間的串聯,呈現十二世紀前後,人們關注四件事的想法和付諸行動的各種表現。透過模擬再造的環境氛圍,邀請大家一起前來體驗古人的花、香、畫、茶世界。

    感謝國家圖書館和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應允出借珍藏,參與展覽,讓此次展覽可以更為豐富多元。

    展覽精選內容

  • 風格故事—乾隆年製琺瑯彩瓷特展

    風格故事—乾隆年製琺瑯彩瓷特展

    • 展期:2022/01/13~2024/05/22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7
    CC BY 4.0

    展覽說明

    當我們看文物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的造型和裝飾紋樣;再進一步思考時,就又想要瞭解相關的時代背景和製作技術。那麼,綜整這些因素所形塑出來的整體特色就是風格。從這個角度看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個時期(1662-1795)的琺瑯彩瓷,除了推薦這是十八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外,也想透過展覽說明因應彩料的研發與使用,以及主政者三位皇帝對官窯的不同訴求,而形成的三個階段的風格樣式。

      依照時間序列,展覽分成三個敘事脈絡。第一單元「皇帝實驗室的新創品」,藉由試作和成品的對比,展示康熙皇帝(1662-1722)邀集西洋傳教士和民間高手,共同推動畫琺瑯工藝及至燒出本土樣式的經過。第二單元「皇家專屬式樣」,呈現雍正皇帝(1723-1735)以皇家專屬式樣為前提,將琺瑯彩瓷包裝成一種宮廷限量版的瓷器。第三單元「皇家設計聯手職人工藝」,表現乾隆皇帝(1736-1795)在一個官窯概念下,重啟交流平台,讓位於北京紫禁城(或圓明園)的皇家作坊和景德鎮御窯廠共享相同的裝飾風格,締造洋彩與琺瑯彩兩種彩瓷,彩彩生色的聯乘效應。

    展覽精選內容

  • 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_3

    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_3

    • 展期:2021/01/01~2021/04/0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8,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權力」看得到嗎?

      權力難以捉摸,但往往會巧妙附身於許多視覺形象上,而發揮強大的作用。本次特展的主角—「帝后像」,經常單純被當作歷史人物的插圖,其實這些帝后像本身,就是權力所凝結出來的一種「形狀」。

      畫像中的帝后皆貴為一國之尊,在當時擁有強大的權力。他們的肖像要如何製作,才能彰顯不同於一般人的高貴身份呢?又如何讓觀者辨識出,他們就是掌握「權力」的領導者呢?

      本次展覽,精選原藏於南薰殿的歷代帝后像,將他們並列在一起,希望突顯不同時代的畫家如何在畫面上,透過容顏、姿態、服飾、座具、屏風、圖案等種種安排,展現帝后的威儀,讓肖像散發出「權力」的光暈! 

    展覽精選內容

  • 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_2

    權力的形狀—南薫殿帝后像特展_2

    • 展期:2021/01/01~2021/04/06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2,208,212
    CC BY 4.0

    展覽說明

      「權力」看得到嗎?

      權力難以捉摸,但往往會巧妙附身於許多視覺形象上,而發揮強大的作用。本次特展的主角—「帝后像」,經常單純被當作歷史人物的插圖,其實這些帝后像本身,就是權力所凝結出來的一種「形狀」。

      畫像中的帝后皆貴為一國之尊,在當時擁有強大的權力。他們的肖像要如何製作,才能彰顯不同於一般人的高貴身份呢?又如何讓觀者辨識出,他們就是掌握「權力」的領導者呢?

      本次展覽,精選原藏於南薰殿的歷代帝后像,將他們並列在一起,希望突顯不同時代的畫家如何在畫面上,透過容顏、姿態、服飾、座具、屏風、圖案等種種安排,展現帝后的威儀,讓肖像散發出「權力」的光暈! 

    展覽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