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宗教政策
在清帝國治下的遼闊版圖內,包含眾多不同民族文化,因此也有頗為多元的各類宗教信仰。滿族在關外原本承襲女真的薩滿信仰,十七世紀初,復受鄰近蒙古族影響而接受藏傳佛教為其主要信仰;尤其扶植以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格魯派轉世高僧為主的格魯派(黃教),此派於清代因此成為滿蒙藏民族的共同信仰。清帝雖採納藏傳佛教為其信仰,然並未如元代蒙古皇帝一般,強力推動該信仰至其他民族地區。漢人信仰的漢傳佛教、儒學(文廟祭孔)、道教,乃至西北民族的伊斯蘭信仰,即使在清廷的政策管理下,仍各有其發展空間。如此之宗教特色也反映在避暑山莊的歷史與陳設中。
儒家信仰:熱河文廟的興建
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值乾隆皇帝駐蹕之際,當時在扈從在側的禮部尚書曹秀先(1708-1874)見於熱河生齒日繁,奏請當地興建學校,以培養地方人才。乾隆皇帝即時應允,下詔興學,並增加入學名額。配合興學活動,隨之並議及修建文廟。熱河,作為清帝國第二政治中心,學校興建與文廟建置,不僅僅是熱河教育史上的大事,更重要是熱河位處塞北地區,更是乾隆皇帝視為將儒家文化往塞外推廣的重要據點。
為恭謝天恩巡幸熱河親臨文廟事
- 直隸總督楊景素奏
- 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1779.07.08)
- 故宮064500/403038621
考棚圖
- 《欽定熱河志》卷73
- 清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77
清代科舉功名,基本上分為三級:生員(秀才)、舉人、進士,其對應的考試分別為,秀才:府州縣童試與院試;舉人:鄉試,每三年的秋天在各省省會舉行;進士:會試與殿試,會試於鄉試隔年的春天在京城舉行,由禮部負責,亦稱禮部試,通過會試者為貢士,貢士在通過稍後舉行的殿試之後,才是一名進士。童試是最基本的考試,通過府州縣試之後,再通過各省學政舉辦的院試才是一名秀才。鄉會試考試場所稱為貢院,而學政在各府州縣辦理的院試場所,則稱為「考棚」,考棚基本上是臨時性建築,《六部成語註解.禮部》:「棚規:各省學政官出考,所屬府州縣其地未設試院,應搭蓆棚為號舍,名曰『考棚』。」後來即使為磚瓦性質的永久性院試場所,亦稱考棚,本件考棚圖即屬永久性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