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的多樣性
避暑山莊的正門麗正門之門牌以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撰寫而成,此種語言文字的多樣化,為清帝國多元統治的重要特徵。帝國創建初期,即確立以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為官方語文;爾後,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張,藏文(圖白忒/唐古特字)和維吾爾文也加入了清朝官方語文的行列。為了帝國內各民族語言文字使用與交流上的便利,朝廷編纂了一系列多語對譯的官方刊物和辭書。這類多語文刊物和辭書,顯示清帝國對境內多元文化採取寬廣的態度,一方面強調滿語滿文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則讓各民族保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呈現一種以滿語滿文為中心之多元並呈的現象。
滿洲文字的創製
滿洲及其先世原本沒有文字,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清太祖努爾哈齊(1559-1626)下令額爾德尼(?-1623)、噶蓋(?-1600)借蒙古字創製滿洲文字,並頒行傳布。天聰六年(1632),達海(1595-1632)就讀、寫問題改進滿文,尤其在字旁各加圈點,便於區別讀音。達海改進的滿文被稱為「有圈點滿文」、「新滿文」,努爾哈齊時期創製的滿文則被稱為「無圈點滿文」、「老滿文」。
清太祖製訂滿洲文字諭旨
- 收入《大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二
- 己亥年二月辛亥(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初一日)條
- 初纂本
- 故官001525 / 103000016
起初,額爾德尼(?-1623)、噶蓋(?-1600)以蒙古文字相傳已久,不知如何更改為由,婉拒創製滿文的任務。惟清太祖(1616-1626在位)頗為堅持,並提示造字原則,最終創製了滿文。
清太宗改製滿文諭旨
- 收入《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一
- 天聰六年三月
- 大紅綾本
- 故宮001699 / 103000190
滿文創製之初並無圈點,每遇人名地名,時常辨別錯誤。天聰六年(1632),清太宗(1626-1643在位)下命達海(1595-1632)改進原有滿文,並加上圈點,使音義更為清楚,於習字更有裨益。
十二字頭
- 清刊滿文本
- 故滿002551
此書滿文讀如「juwan juwe uju」,內容記載滿文的十二類音節表,第一字頭是由六個元音(a、e、i、o、u、ū)及所有輔音(n、k、g、h、b、p、s、š、t、d、l、m、c、j、y、r、f、w)相拼合的音節;第二至第十二字頭,則是由第一字頭分別與十一個音素(i、r、n、ng、k、s、t、d、o、l、m)相拼合的全部音節,幫助滿語文初學者練習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