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政治與禮儀

康熙四十二年(1703),聖祖皇帝北巡塞外,於喀喇河屯行宮度過五十歲壽辰。同年開始修建避暑山莊,八年後完成主體建設,自此避暑山莊即成為清帝每年避暑與處理軍政大事的活動中心。如:乾隆二十年(1755),高宗皇帝於此大宴厄魯特蒙古四部上層貴族,慶賀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乾隆三十六年(1771),於山莊接見率部東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乾隆四十五年(1780),接見自西藏日喀則前來慶賀其七十壽誕的六世班禪;乃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接見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而在熱河行宮周圍的外八廟,也是在清廷安定北部、西部的過程中所陸續興建,透過宗教建築來攏絡蒙藏民族與鞏固滿蒙聯盟。

帝國武功與山莊

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領袖渥巴錫(1743-1775)率其部眾十七萬人東遷,欲返回其祖上準噶爾故地。渥巴錫原無意歸順大清,然由於清軍已嚴加防備,不得已只得歸附,乾隆三十六年(1771)九月,乾隆皇帝於避暑山莊接見渥巴錫。為紀念此盛事,乾隆特立二碑於山莊旁「普陀宗乘之廟」前。(台灣原住民)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普陀宗乘廟即事(乾隆三十八年)

  • 收入《欽定熱河志》卷八十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志012639

土爾扈特是漠西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在準噶爾蒙古勢力崛起時,西遷至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長久以來,頗受當地俄羅斯的侵凌,開始圖謀擺脫俄國的統治。乾隆中期部族首領渥巴錫(1742-1775)決定率部東歸,最後決定投靠清廷。乾隆三十六年(1771),皇帝在山莊設宴接見渥巴錫,當年適值普陀宗乘之廟完工,又特地安排渥巴錫與各蒙古部王公貴族共同前往瞻禮拜佛。土爾扈特的東歸內附,反映清帝國西陲武功擴張,引發隨後內亞地緣政治變化的情形。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皇帝寫下〈普陀宗乘廟即事〉一詩,再次紀錄其中的過程。

    • 土爾扈特渥巴錫汗贈乾隆皇帝銅鎏金刀叉匙西式餐具(附錦袱、皮盒、木盒)
    土爾扈特渥巴錫汗贈乾隆皇帝銅鎏金刀叉匙西式餐具(附錦袱、皮盒、木盒)_預覽圖

    土爾扈特渥巴錫汗贈乾隆皇帝銅鎏金刀叉匙西式餐具(附錦袱、皮盒、木盒)

    • 清乾隆三十九年
    • 故雜000736-000738

    乾隆三十九年(1771),內附後的土爾扈特部,被安插在伊犁地區生活。時適值因罪謫戌伊犁的三等侍衛阿思哈(1707-1776)獲釋返京。渥巴錫特地送行,並趁機將一組皮盒盛裝的西洋刀、叉、匙等餐具,委托阿思哈送呈乾隆皇帝,最後五月間送達駐蹕熱河的乾隆皇帝手上。

    餐具組式樣器形與十八世紀俄羅斯洛可可風格相近,應是土爾扈特部在俄羅斯境內生活用品之一。皮盒上刻有蒙古文字刻,漢譯是「土爾扈特部參領奴僕渥巴錫謹呈」之意。蒙古土爾扈特部內附,是清帝國軍事擴張史上的一件大事。

    • 遵旨派員護送安南阮光顯赴熱河覲見
    • 遵旨派員護送安南阮光顯赴熱河覲見
    • 遵旨派員護送安南阮光顯赴熱河覲見
    遵旨派員護送安南阮光顯赴熱河覲見_預覽圖

    遵旨派員護送安南阮光顯赴熱河覲見

    • 直隸總督劉峨奏摺
    • 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初八日
    • 故宮083017 / 403057079

    乾隆後期,與清廷長期存在宗藩關係的安南黎氏政權,隨著西山阮氏勢力的威脅,內部動亂多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政府為支持黎朝政權,正式出兵安南,鎮壓勢力高漲的西山阮氏。次年,阮氏軍隊大舉反撲,駐守安南境內的清兵驚慌撤退,丟棄大量糧草器械,黎朝政權也宣告結束。

    阮朝阮文惠(1753-1792)一面為穩定其新建立的統治,另方面卻擔心清軍再次大舉入境。乾隆五十四年(1789),決定派遣其姪阮光顯為代表,出使清廷,上表納貢,並請求冊封為安南國王。乾隆皇帝遂以為下台階,結束安南用兵,接受阮光顯前來熱河覲見,准其入貢;並命令沿途地方官員細心護送。展件中包括直隸劉峨(1723-1795)回奏已向直隸地方官員指示,待阮光顯一行進入省境,將妥善照料護送情形。

    • 賞賜安南國王及使臣禮物
    賞賜安南國王及使臣禮物_預覽圖

    賞賜安南國王及使臣禮物

    • 收入《上諭檔》
    • 乾隆五十四年七月
    • 故樞001071

    上諭內容說明阮光顯一行除順利抵達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外,更被厚待安排在山莊清音閣入座觀劇,也獲得豐厚賞賜。

    • 阮光顯入覲賜宴圖
    阮光顯入覲賜宴圖_預覽圖

    阮光顯入覲賜宴圖

    • 收入《平定安南圖》第六幅
    • 銅版畫
    • 清乾隆間
    • 平圖021191

    選件〈阮光顯入覲圖〉,則是透過宮廷畫師,具體描繪當時安南使陳阮光顯等人在清音閣看戲前,向乾隆皇帝行禮的一幕。

    • 賜宴凱旋諸將圖
    賜宴凱旋諸將圖_預覽圖

    賜宴凱旋諸將圖

    • 收入《平定台灣圖》第十二幅
    • 清乾隆間銅版畫
    • 平圖021282

    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中,平定臺灣林爽文動亂是其中大事之一。這場動亂爆發於乾隆五十一年底(1786),是清帝國統治時期臺灣發生最大規模的地方民變。動亂終於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初平定,皇帝隨之下令將整個平定動亂經過場景描繪下來。至乾隆五十四年底,最終繪出圖樣十二幅,最後製出銅版戰圖。選件〈賜宴凱旋諸將圖〉為戰圖最後一幅,是來自江蘇的一位宮廷畫師繆炳泰(1744-1807)負責擬稿繪製。戰圖主要描繪乾隆五十三年七月皇帝在山莊東宮設宴款待平臺將士慶功場面,圖中可看到清音閣戲台正表演著平臺戰爭有關的故事。另外值得注意是,畫家還特地將擺設在場內,來自閩粵的佛手柑繪製出來。

奏報台灣原住民虔請赴京祝壽事

  • 台灣鎮總兵官奎林、按察使萬鍾傑奏
  • 乾隆五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
  • 故機047140/046806

為慶祝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八旬萬壽大典,臺灣鎮總兵奎林(?-1792)與福建按察使兼臺灣道萬鍾傑(1739-?)兩人規劃,藉祝賀皇帝萬壽機會,安排乾隆五十三年(1788)未曾到京朝覲,在參與平定林爽文動亂有功之臺灣原住民族頭目,包括北路獅仔等四社、中路八洞關四社以及南路望仔立等四社,共十二社進京賀壽。皇帝閱摺後大感歡喜,認為這是「好事。」同意了奎林等人的奏請,並下旨安排原住民族須在三月出發,七月份趕到熱河。這次臺灣原住民十二社頭目前赴避暑山莊,不僅是清帝國時期臺灣原住民首次參與皇帝祝壽活動,更是第一次,也僅只這次來到熱河,進入山莊參觀的紀錄。

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

  •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首
  • 清乾隆間內府朱絲欄寫本
  • 故殿028417

清帝國時期每當平定重要戰爭後,必定按照既定程序,舉行獻俘儀式,昭告太廟,釋奠祭孔,勒石太學。而釋奠祭孔,勒石太學儀式,是傳統王朝所無,無疑是清帝國統治下的獨有發明。一方面是透過立碑,紀錄國家戰功;另方面也意味著,帝國的武功是在貫徹著儒家治國平天下大一統理念下進行。因此帝國武功與儒家禮儀之間,以釋奠孔子與詔告太廟活動展現開來。選件〈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記〉即其中一例,記文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六月間,即乾隆皇帝得知臺灣林爽文、莊大田引發的民亂終於平息後不久撰成。

此碑之所以立於熱河承德府文廟,據乾隆皇帝指出,臺灣雖孤懸海外,但動亂發生經過中,從籌謀畫策、調兵遣將,到最中獲悉動亂平息,正剛好是乾隆皇帝駐蹕山莊期間,正是內文所謂「籌於斯、發於斯、臻於斯」,而熱河文廟是皇帝每年到山莊先到參拜之處,動亂順利平定,正是得到先師護佑的結果。因此將平定臺灣告成全文,立碑熱河文廟,最是合情合理。此一決定,也反映清帝國將山莊與臺灣間的關係聯繫起來。

    • 賞賜臺灣原住民禮物清單
    • 賞賜臺灣原住民禮物清單
    • 賞賜臺灣原住民禮物清單
    賞賜臺灣原住民禮物清單_預覽圖

    賞賜臺灣原住民禮物清單

    • 方本《上諭檔》
    • 乾隆五十五年七月
    • 故樞001078/ 601001078

    乾隆五十五年七月間,臺灣原住民族包括獅子、八洞關及望仔立等共十二社頭目,在福建官員細心安排下前赴熱河為清帝國皇帝祝壽。清代官書文獻具體記錄了覲見經過,包括原住民頭目贈送給清帝的有鹿皮100張、豹皮40張、原住民織品100疋、千年藤5匣、水沙連茶5匣;展件中記錄了原住民頭目陸續獲得皇帝的賞賜,期間並在山莊萬樹園參加了朝廷筵宴款待活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