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治園如治國:微宇宙的大清帝國

作為清帝國第二政治中心的避暑山莊,從其建築規制與布局,均可發現與首都北京相近似的格局;而透過模仿帝國各地景點或移植物產方式,藉此突顯山莊在皇家園林多元匯聚的特色。

避暑山莊及周邊各建築群,大致可劃分為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與寺廟區。宮殿區是皇帝理政、舉行慶典與起居休息之處,建築軸線完全依照紫禁城前朝後寢的格局。湖泊區是皇帝休憩娛樂之處,其中一臺一閣,既有山莊自身特色,也有模仿江南名勝而建;同樣一草一木,既有塞北原生產物,也有移植自關內各處的物種。平原區以萬樹園為焦點,場內升起偌大的蒙古包,皇帝在此殷勤接待外藩蒙古王公或來朝的各邦外使,是清帝國一處重要外交場所。至於山莊周邊,分布著康熙、乾隆兩朝為紀念重要慶典特地營建具漢藏風格的寺廟區,通稱為「外八廟」,是清帝國以宗教政策拉攏蒙藏領袖的重要象徵。

避暑山莊從營建到設計,集合帝國統治、文化移借、外交禮儀、軍事以及宗教等方面於一園,猶如大清帝國的一個微型宇宙。本單元以院藏文獻與繪畫,敘說這個小宇宙的格局。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熱河避暑山莊圖
    熱河避暑山莊圖_預覽圖
    熱河避暑山莊圖
    • 紙墨繪本
    • 清代
    • 平圖021499

    本圖標註各建築群與景點的名稱來看,其繪製時間應是在乾隆晚期。圖中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圖者採鳥瞰式的視角,將避暑山莊與周邊重要區域描繪下來,包括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與寺廟山巒丘陵區,其中宮苑建築、樓臺景觀、寺廟祠壇、官衙倉舍、水利設施等共計120處,具體呈現盛清時代避暑山莊各建築群的地貌與風格。也象徵著帝國境內以北京宮殿區為核心,放射狀周邊圍繞著江南地區的湖泊,西北地區草原與東北山巒的縮影。

    • 熱河避暑山莊圖
    • 熱河避暑山莊圖
    • 熱河避暑山莊圖
    熱河避暑山莊彩圖_預覽圖
    熱河避暑山莊圖
    • 紙彩繪本
    • 平圖021527

    院藏清代彩繪本避暑山莊圖,繪者不詳。從圖中描繪建築與標注地名景點出現的時間推測,應是來自乾隆後期一位宮廷畫師的作品。繪者以鳥瞰式角度,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方位,將山莊全景及周邊寺廟逐一繪製下來。假如對全圖審慎仔細觀賞,即可發現畫師繪製手法相當粗略,筆工也不精美,甚至部分地名景點或建物名稱有出現同音異字的錯誤情況。統計全圖共有七十三處標示建物景點名稱,但標示之處都是在山莊內部,其山莊以外及寺廟山巒地區,都只有圖繪而無標示。雖然本圖繪製稍嫌粗略,但製作時間屬於乾隆晚期,幾近於山莊剛完成擴建所留下的圖繪紀錄,對了解山莊歷史仍具有相當參考價值。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 避暑山莊記
    避暑山莊記
    避暑山莊記
    • 收入《御製文三集》卷二十二
    • 清 聖祖撰
    • 清康熙五十三年蔣漣本
    • 故殿012035

    〈避暑山莊記〉是一篇提供我們了解避暑山莊從「熱河行宮」到山莊歷史發展的重要文獻。全文撰寫於康熙五十年(1711)六月下旬,此年正是康熙皇帝將「熱河行宮」改名為「避暑山莊」的時候。文中康熙皇帝說明之所以選擇熱河作為行宮,一是路近京師,往返不過兩日,綜理萬機,與禁城無異;另方面是熱河地方水土氣候具怡情養性功效;最後指出熱河的地理景物,可使帝王在靜觀感物後洞察民生稼穡、為政以民的情懷。

麗正門圖
  • 麗正門圖
麗正門圖_預覽圖
  • 麗正門圖實景
麗正門圖實景_預覽圖
  • 收入《欽定熱河志》卷三十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60

避暑山莊正門「麗正門」,是進入宮殿區正殿的第一道門,城樓式的建築增加了門面氣勢。此門興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城門正上方鐫刻著乾隆皇帝御題漢文「麗正門」三字,另分別自右而左又標示滿、藏、回、蒙等文字。「麗正」,漢文取自《易經》「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而滿文(genggiyen tob duka)意為:「明亮(澄澈)的城門」,意思更見單純簡樸。城門五種文體,反映出清帝國統治下多元民族語言文化的特色。

長城無用論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1673-1681)平定後,清帝國開始將焦點轉移對北邊安全的強化。為了防範俄羅斯與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威脅,清帝國採取外交策略,積極拉攏漠南、漠北蒙古,透過滿蒙聯姻鞏固邊防。康熙皇帝認為,中國傳統修築長城,徒增加地方百姓負擔,卻未能保障國防安全。現今透過與北方蒙古締盟聯姻與賞賜爵封,達到了鞏固北方,長治久安的邊防政策。「長城無用論」,正是康熙皇帝攏絡蒙古各部作為屏藩的御邊策略。而熱河地方與避暑山莊,正發揮著帝國禦邊策略的重要角色。

    •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_預覽圖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

    • 紙彩繪本
    • 清嘉慶十六年
    • 購善002505

    本圖繪製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繪製者不詳,主要根據乾隆三十二年(1767)浙江餘姚黃千人(1694-1711)的舊圖摹刻增補而成。繪圖線條質樸簡單,設色淡雅,有多種摹本流傳。黃千人,祖父正是明清著名思想家黃宗羲(1610–1695),父親為黃百家(1643–1709)再盛清江南文人忠義頗具盛名。本圖由八幅掛軸組成,其中第三幅即描繪北京、熱河及北邊蒙古地理輿圖,具體反映熱河地區在清帝國與周邊蒙古之重要形勢位置。

    • 御筆熱河考
    • 御筆熱河考
    • 御筆熱河考
    • 御筆熱河考
    • 御筆熱河考
    • 御筆熱河考
    • 御筆熱河考
    • 御筆熱河考
    御筆熱河考_預覽圖

    御筆熱河考

    • 清 高宗題
    • 乾隆三十三年
    • 中絲000011

    本文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皇帝針對「熱河」之名,對周邊河川進行考證的一篇文章。乾隆皇帝認為,熱河即古武列水,由於山莊行宮有溫泉流入,遂有「熱河」之名。本卷引首緙行書大字「武列徵源」,內文以米色底黑絲緙字,前摹乾隆皇帝漢文小行草,後為官書體滿文,滿漢合璧,工致雅逸。從文中附有董誥(1740-1818)奉命抄寫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有關黃河河源的論證,可知本長卷製作時間當在乾隆晚期。

    • 清高宗御製《熱河志》序
    • 清高宗御製《熱河志》序
    • 清高宗御製《熱河志》序
    • 清高宗御製《熱河志》序
    • 清高宗御製《熱河志》序
    清高宗御製《熱河志》序_預覽圖

    清高宗御製《熱河志》序

    • 收入《欽定熱河志》序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47

    《熱河志》,是一部相當特殊的地方志書。其特殊之處在於,大多地方志由地方州縣進行編纂,此書編纂卻是清中央政府委派和珅(1750-1799)、梁國治(1723-1786)等重要大員負責。由此可見熱河對清政府心中的重要地位。

    全書完成於乾隆四十五年(1781),皇帝特地作序。內容提出成書之難有二,而必須為熱河作志理由也有二。熱河位處關外荒略,缺乏歷史資料,其難一;現存歷史大多成於漢人之手,缺乏當地人情風尚及語言習俗的了解,難二;至為何必須為熱河作志:一、該處從康熙皇帝開闢以來,百餘年來,生齒日繁,漸成都邑,;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皇祖康熙經營熱河與避暑山莊,不是為個人避暑遊幸,而是為了防範蒙古,強化北方邊防的深意。〈序〉言最後指出,熱河一名,出自山莊溫泉之水與武列河匯流而得名。本書沿用地名,成山川風土紀錄。

    • 十三排圖:八排東一
    • 十三排圖:八排東一
    • 十三排圖:八排東一
    • 十三排圖:八排東一
    十三排圖:八排東一_預覽圖

    十三排圖:八排東一

    • 1932年故宮博物院據清內府藏乾隆25年(1760)銅版重印
    • 平圖021068

    清初康、雍時期,曾派遣西洋傳教士對全國各省進行地理測繪,先後完成康熙朝《皇輿全覽圖》與雍正朝《皇輿十排全圖》。乾隆二十年代,由於新疆的加入,在原有基礎上重新繪製出《十三排圖》(又名《乾隆內府輿圖》或《皇輿全圖》),被譽為當時亞洲最詳盡的地圖。

    本地圖共103幅,另有清高宗御製詩一頁,由法國傳教士蔣友仁(Micheal Benoist, 1715-1774)協助下,製成104塊銅版畫刊印。全圖自北而南,依緯度每五度為一排,範圍涵蓋整個亞洲大陸,對了解十八世紀清帝國行政區域、河道變遷、驛站分布、地名沿革等具相當價值。

    此圖初刊印製數量稀少,世所罕見。民國十四年(1925)清點故宮文物重新發現本圖原有銅板保存完整,後經北京大學教授朱希祖(1879-1944)鑒定確屬乾隆朝所製,並據此銅板印出十套,其中一套抗戰時隨故宮文物南遷,即本院現藏之《乾隆十三排圖》。

    選件八排東一,是地圖直隸京師至熱河所在位置。版畫刻畫細緻,地名文字清晰,詳細記錄沿途州縣與山川分布,提供了解熱河周邊地理環境。

    • 圍場全圖
    圍場全圖_預覽圖

    圍場全圖

    • 《欽定熱河志》卷45
    • 清 和珅等奉敕纂
    • 清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9368

    •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
    •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
    •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
    •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
    •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
    •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
    •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_預覽圖

    清高宗御製塞山詠霧詩意

    • 清汪由敦、蔣溥和詩;蔣溥畫
    • 清乾隆年間
    • 故畫001681

    長卷收錄清汪由敦(1692-1758)抄錄乾隆十七年(壬申年,1752)皇帝御題〈霧〉詩一首,並由詞臣畫師蔣溥(1708-1761)將詩意繪畫成圖。圖後附上兩人和詩各一首。君臣和詩酬唱,與畫中行圍狩獵場景,讀詩觀圖之際,一文一武,讓人產生著一種強烈的落差。清高宗〈霧〉詩,是描述木蘭行圍隊伍清晨剛抵達圍場,時天尚未明,遇上山霧正濃,舉目朦朧不明的景象。從畫中描繪圍獵的隊伍人數不多來推測,應是正式展開大獵前,皇帝率領二、三百人進行一種被稱為「小圍」的預獵活動。當時隨扈觀圍,出身南方的汪由敦與蔣溥,被皇帝在詩中調侃,他們既然不擅長騎馬狩獵,只好交辦替皇帝走筆寫詩,記錄這次入圍情景。

    • 清仁宗御題木蘭記
    • 清仁宗御題木蘭記
    • 清仁宗御題木蘭記
    清仁宗御題木蘭記_預覽圖

    清仁宗御題木蘭記

    • 清戴衢亨書
    • 清嘉慶年間
    • 中書000056

    〈御製木蘭記〉,是清嘉慶皇帝十二年(1807)北巡熱河前夕,為表達依循舊例進行木蘭秋獵的一篇文章。此文除收錄在嘉慶皇帝刊行的御製文集外,也下令當朝大學士戴衢亨(1755-1811)抄錄成手卷,存放宮中。〈木蘭記〉內容指出,身為清帝國統治者,必須敬依父祖時期每年舉行秋獵行圍舊典,除加強八旗演練習武,並下令各藩部隨圍,宣揚帝國武功、達到穩定帝國秩序目的。嘉慶皇帝在文中提到:「射獵為本朝家法,綏遠實國家大綱。」正具體反映清帝每年木蘭秋獵行圍,一方面是堅守滿洲騎射傳統,另方面則是透過行圍,集合滿蒙王公貴族,藉以穩定北方國防目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