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展件介紹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梁 張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梁 張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描繪五星以及二十八星宿所對應的人物神怪圖像,並以篆書說明星神的名字、性格以及祭祀等內容,今僅存其中十七段。幅中各星神形像或人或獸,或人身獸首,形貌奇異。作者畫風謹嚴,顯示高超的創作水平。
  此卷年代與作者,一說是南朝張僧繇(479-?),另說出自唐代梁令瓚或後人臨自梁令瓚的摹本,學界尚無定論。

唐 王維 江干雪意圖
唐 王維 江干雪意圖
  • 重要古物
  • 2014年4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維(701-761,一作699-759),字摩詰。唐朝著名詩人,也是書畫名家,他的山水畫著重意境與詩意的表現。
  本幅畫冬天江邊村舍情景,白雪覆蓋大地,木葉早已凋盡,鴻雁飛過天空,為寂靜的大地增添生意。從繪畫風格觀之,此卷溫婉優雅的畫法,與北宋趙令穰(11-12世紀間)較為接近,故恐非王維之作。

唐 吳道玄 送子天王圖
唐 吳道玄 送子天王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本卷又名〈天王送子圖〉或〈釋迦降生圖〉,描繪釋迦牟尼佛降生故事。卷尾畫父親淨飯王懷抱悉達多太子,偕同母親摩耶夫人拜謁神廟,眾神向佛祖禮拜,彰顯嬰兒的尊貴。
  吳道玄(?-792)初名道子,畫史尊稱畫聖。擅佛道、人物,長於壁畫。此作保留「吳家樣」的筆意及早期人物畫布局的特點,應屬後人託名的摹本或再摹本。

宋 李成、王曉 讀碑窠石圖
宋 李成、王曉 讀碑窠石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本幅雙拼絹繪冬日荒原,一位騎騾老人與侍童駐足於一座古碑前觀看碑文,碑側隱隱可見「王曉人物李成樹石」款。李成(919-967),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擅山水,多畫平遠廣闊氣象蕭疏之景。畫山石以卷雲皴;畫寒林創蟹爪法,對北宋山水畫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王曉,五代末宋初畫家,泗州(今山東泗水縣)人,善畫禽鳥,亦擅人物。

宋 郭熙 觀碑圖
宋 郭熙 觀碑圖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約1023-1087後),字淳夫,河南溫縣人。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畫院藝學。善山水,畫法學自李成。
  本幅畫寒林平遠,松樹枯枝。二人傍倚觀碑,右前四人,具鞍馬傘蓋侍立,面部表情生動,應是曹操(155-220)與楊修(175-219)同觀曹娥碑事蹟。全畫無作者款印,以畫中狀似捲雲皴蟹爪枝法而被傳為郭熙所作,然筆墨、構圖與畫風,皆較近於明人作風。

宋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宮圖
宋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宮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圖採鳥瞰法,繪亭臺殿閣,庭院迴廊圍繞,氣勢宏偉壯麗。配以遠山近樹,傳達出神仙飄渺的意境。託名郭忠恕(?-977),山水、樹石為元代李、郭風格,密致白描線法精湛,界畫規整對稱,建築構件簡化,有程式化的傾向。構圖、尺寸皆與李容瑾(活動於13-14世紀)〈漢苑圖〉近似,僅山石林木佈局略有變化,應是出自同一粉本。

宋 郭忠恕 雪霽江行圖
宋 郭忠恕 雪霽江行圖
  • 國寶
  • 2013年6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郭忠恕(?-977),字恕先,河南洛陽人。擅山水,尤精樓觀臺榭。分毫不差為界畫,工而不呆板,合乎尺寸比例。兩艘商船運糧於汴京運河,船身、船艙、舵樓、桅桿,結構準確精細,具高度寫實風格。此軸曾遭裁切,保存全貌的同名作品現藏美國納爾遜美術館,前景繪有坡岸,山石樹法何惠鑑先生認為較接近金、南宋風格。

宋 燕文貴 江山樓觀圖
宋 燕文貴 江山樓觀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燕文貴(活動於10世紀後半-11世紀前半)。山水多作巨嶂重巖,山水細密清潤。
  卷首江渚汀洲,雜樹蒼翠,屋舍錯列,中景遠山逶迤,煙波浩渺,卷末崇山疊嶂,山路彎蜒,樓觀臺榭點綴其間,細節豐富布景巧妙。此作以手卷形式表現北宋山水畫複雜的平遠、高遠、深遠等空間結構,極具開創性,用筆細密,布置巧妙,咫尺千里,引人入勝。

宋 燕文貴 溪山樓觀
宋 燕文貴 溪山樓觀
  • 重要古物
  • 故宮暫行分級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燕文貴(約10世紀後半-11世紀前半)。山水多作巨嶂重巖,風格細密清潤。
  本幅畫溪山飛瀑,層巒疊嶂,樓觀布置精巧。以抖動粗重的線條畫山形輪廓,近似雨點皴法,皴出山石質感與量感,筆法細密。用筆圓轉婉潤,與燕文貴挺勁方折之用筆不同,左側石壁雖有小字款署「翰林待詔燕文貴筆」,線條細弱,應為12、13世紀間燕文貴風格的衍流。

宋 胡舜臣、蔡京 送郝玄明使秦書畫合璧
宋 胡舜臣、蔡京 送郝玄明使秦書畫合璧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幅為胡舜臣為大參郝玄明出使而作,圖上自題:「宣和四年(1122)九月二日,玄明大參有使秦之命,作此紀別。胡舜臣。」下鈐「舜臣」白文印,卷後有蔡京(1047-1126)書詩一首。元代夏文彦《圖繪寶鑑》記載,胡舜臣為郭熙弟子,畫風緊密。全作描繪山川人物,用筆凝練,頗具意境。著色皴染謹密有法,可謂得郭熙之風,表現出北宋末期山水畫的風貌。

宋人 秋江漁艇圖
宋人 秋江漁艇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本幅描繪秋季山川景致,水岸、巨石間喬木林立,樹葉部分轉紅,蟹爪般的枯枝迂屈其間。江面寸許漁艇,對照出山川之壯麗雄偉,也營造出垂釣文士的閒適自得。層層退卻變化的岩岸帶出闊遠效果,山石上勁挺的墨黑輪廓線、淡墨塑造的山體結構與若有似無的煙嵐、山頭造型表現等,顯示此為雜揉五代、北宋多家風格的作品。

宋人 寒林待渡
宋人 寒林待渡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華北地區在五代、北宋之際盛行寒林題材的山水畫,尤以李成(916-967)及其開創之「寒林平遠」畫題為代表。
  本幅描繪寒荒郊野以及行旅、渡船,暈染的處理,烘托出畫中霜天雪色的冷冽。近景縮小的樹叢與提高的視角,使畫面聚焦於後方清曠蕭疏的平原與行旅活動。從坡石樹木的皴染與構圖來看,應為南宋以後受李、郭一派影響的作品。

宋 蘇軾 書尺牘
宋 蘇軾 書尺牘
  • 重要古物
  • 2015年10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亦名〈獲見帖〉,推測為蘇軾(1037-1101)於元豐五年(1082)寫給董鉞(11世紀)。董鉞因被蔡卞(1048-1117)誣陷而免職,返家途中特別至黃州探望被貶的東坡。文字中流露患難真情,紙張選用也能反映兩人之情摯。全紙佈滿牡丹卷草紋飾,其間穿梭兩隻大鳳鳥,是等級很高的砑花箋紙,利用斜向打光技術以顯現消失近千年的裝飾紋樣。

宋 米芾 致景文隰公尺牘
宋 米芾 致景文隰公尺牘
  • 國寶
  • 2013年1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1052-1108)此信約寫於1091年,給友人劉季孫(933-1092),談論書帖文玩交易事。全帖雖然文字簡短,卻有明顯的運筆與情緒的轉換,以行書為主的書寫中,加入草書,豐富了筆畫的繁簡與速度的變化。最後第二行「芾頓首再拜」五字連續頓挫,極富韻律,表現出灑脫不羈的個性。

宋 米芾 書論書
宋 米芾 書論書
  • 國寶
  • 2013年1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1052-1108),字元章,湖北襄陽人,精於鑑賞,徽宗時詔為書畫學博士。此帖為草書九帖之五,亦名〈草書帖〉。內容論及草書品評,以晉人書風為最高標準,對唐代草書大家張旭、懷素、高閑頗有微詞,在米芾書論中也常見類似崇晉抑唐的論調。全幅以晉人平淡天真的今草風格書寫,捨棄唐人狂草筆法,書風表現契合文字內容。

明 明人 停雲館法帖(第五冊)
明 明人 停雲館法帖(第五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草書九帖》曾為宋高宗(1107-1187)內府所藏,並有米芾之子米友仁(1074-1151)的鑒定題跋。明嘉靖十六至三十九年(1537-1560),文徵明(1470-1559)與其子文彭(1497-1573)、文嘉(1501-1583)摹《停雲館法帖》,將九帖全數刻入第五卷「宋名人書」中。此帖刻者為鐵筆名手章簡甫(1491-1572),選擇精嚴,多以墨蹟上石,是明代匯刻叢帖的代表。

宋 易元吉 聚猿圖
宋 易元吉 聚猿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本卷原為清恭親王(1833-1898)府舊物。幅上並無名款,依拖尾跋文而歸屬。墨畫山谷枯枝林,長瀨湍流岸,一群以長墨點漬染、面留白的黑猿,和以墨暈反襯的白毛長臂猿,或攀石或掛樹或掬水,曲盡意態。唯從畫水的筆法言,時代應晚至南宋。易元吉(活動於11世紀後半葉),因善於走訪自然,體物觀生而得畫名。尤擅畫猿猴,名傳後世。

民國 溥儒 七猿圖
民國 溥儒 七猿圖
  • 寒玉堂託管

  溥儒(1896-1963),清宗室,恭親王奕訢(1833-1898)之孫。幼即究心文學、書法、繪畫。畫係出自學,風格清逸出塵,時人譽為民國畫家中,最能得傳統之精髓者。
  墨畫八黑一白猿攀藤掛枝,嬉遊於石林喬木間。以略枯硬筆擦畫出白面黑毛猿,另白猿以簡略淡墨短筆形繪,外襯漬染。詩題中雖自言得貌於易元吉舊藏,然石樹猿筆皆為己貌。

宋 徽宗 溪山秋色圖
宋 徽宗 溪山秋色圖
  • 重要古物
  • 2012年10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畫重山疊嶂,坡渚叢樹,水墨淡染,綴以煙靄野水,呈現抒情的山水意境。畫幅雖鈐有宋徽宗趙佶(1082-1135)的花押及「御書」印記,然非習見之徽宗押印,疑偽。實景側重於畫面左半邊,亦與北宋堂堂主峰雄偉的巨嶂山水畫不同。
  從畫風來看,約成於南宋初期,筆法細緻,兼具李郭派筆墨與文人淡墨氣韻,是南北宋畫風轉變之代表,具有重要藝術意涵。

宋 徽宗 晴麓横雲圖
宋 徽宗 晴麓横雲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作景物、結構近似宋徽宗〈溪山秋色圖〉,然畫面集中下方,餘為空白。山形如雲朵狀,近似李郭風格,然用筆嚴謹,皴染亦細緻,與李郭富強烈粗細變化的線條不同,有學者推測為金代(1215-1234)繼承李郭傳統的作品。
  畫右上方有瘦金書「晴麓橫雲」,書風略顯柔弱,「御書之寶」亦存疑,推測為後人追摹。

宋 米友仁 遠岫晴雲圖
宋 米友仁 遠岫晴雲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米友仁(1074-1151),字元暉,米芾(1052-1108)長子。書畫上承家學,與其父齊名。米氏父子擅長以水墨暈染描繪煙雲江南,他們的畫風被後世稱為「米氏雲山」或「米家山水」。
  傳世米友仁作品稀少,此幅是其中品質頗佳的作品。畫幅為紙本淡墨,款「元暉戲作」。根據詩塘自題,此作為畫家由新昌泛舟赴臨安七寶山途中所見的山水景象。

宋 龔開 駿骨圖
宋 龔開 駿骨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龔開(1222-?),淮陰(今江蘇淮安)人。南宋滅亡後隱居不仕,以詩文書畫等藝術創作悲懷故國。
  畫中骨瘦如柴的馬,佇立在空白的背景中,不僅背脊突起,髖骨和肋骨亦明顯可見,但馬匹體格奇特、目光如炬,彰顯不屈的精神和傲氣。龔開題詩「今日有誰憐駿骨,夕陽沙岸影如山」,呼應畫中馬的形象,也表達對前朝覆滅的遺恨。

宋 鄭思肖 墨蘭圖
宋 鄭思肖 墨蘭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鄭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是宋末元初遺民詩畫家。本幅疏花簡葉,為其傳世名蹟。一般畫蘭喜好表現蘭葉修長、繚亂交錯。他反而以淺淡的墨色,幾近對稱地安排幾莖短短蘭葉,營造出疏勁清古之感。左方落款「丙午(1306)正月十五日作此一卷」,除了「正」與「十五」手寫,其餘應為墨印,十分奇特,似乎曾大量繪製此類「失根蘭花」。

宋元人 名賢寶繢冊
宋元人 名賢寶繢冊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名賢寶繪》冊共十二幅,本次借展五幅,均團扇式冊頁,分別是〈牧牛〉、〈湖畔幽居〉、〈瀑邊遊鹿〉、〈觀瀑〉和〈古松樓閣〉。
  〈湖畔幽居〉、〈觀瀑〉、〈古松樓閣〉為南宋馬遠(活動於1189-1225)、夏圭(活動於1180-1230)畫風作品。全冊據清末李佐賢《書畫鑑影》記載,初為陳壽卿藏品,後歸完顏景賢(1876-1926)。進入大阪市立美術館之前,曾經日人武居綾藏(1871-1932)、阿部房次郎(1868-1937)收藏。

宋人 護法天王圖
宋人 護法天王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佛教護法神,是指守護佛法、守護眾生者。護法神信仰統攝龐大的神祇體系,天王是重要天眾之一。護法形象各異,所執負之武器或法器,帶有除魔衛道、護佑的功能,亦象徵智慧財富,方便法門等吉祥寓意。
  畫中人物執持各式法物,備極精緻,惟人物造型,不類佛教石窟、塔寺壁畫保存之護法天王形象。

唐 盧鴻 草堂十志圖
唐 盧鴻 草堂十志圖
  • 重要古物
  • 2012年3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盧鴻(7-8世紀),博學善書畫。唐玄宗屢徵不仕,賜草堂聽其隱居,據說曾描繪其隱居所在地的十處景象。全卷以水墨繪成十景,相間以十景詩。雖非唐代畫作,然有研究者訂為五代十世紀,可能是與唐代盧鴻原本最為接近之摹本,為早期文人隱居山水的重要祖型,對中國歷代隱居山水的圖像表現,影響深遠。

宋人 臨盧鴻草堂十志圖
宋人 臨盧鴻草堂十志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有研究者認為此圖應為十三世紀的南宋或金人所繪。與本院所藏傳盧鴻〈草堂十志圖〉繁密的圖像相比,此作利用濕潤筆觸,塑造雲氣掩映的效果,讓物象較為疏朗,空間延伸至遠方。由山石輪廓線刻意提頓產生的粗細變化,以及蟹爪枝椏的表現,可看出李郭派畫風的傳承。此作頗具自信地重新詮釋草堂十景,與院藏版本相互參看,趣味橫生。

宋人 散牧圖
宋人 散牧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卷以無邊江面為背景,前方描繪平坡連綿,小童騎牛放牧。牛隻三五成群,前後錯落,或昂首前進,或結陣禦敵,或奮力拉扯,或水中嬉戲,姿態活潑,神情生動。江面經墨色渲染,襯托坡岸如雪。搭配筆觸細緻的蟹爪寒林和嶙峋山石,更見牧童與牛群不畏寒荒蕭瑟,生氣勃勃。

元 錢選 品茶圖
元 錢選 品茶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錢選(1239-1302),字舜舉,浙江吳興人。詩文書畫俱工,為「吳興八俊」之首。
  本幅雖名為「品茶」,實與唐代以降「鬥茶」的繪畫傳統有關。畫中男子六人,左側男子或持壺,或注湯點茶,或提籠注視對方;右側三人或正舉杯暢飲,或在等待取茶品嘗。畫中人物表情板滯,用色單調,畫風不若錢選精細文雅,應是後人託名之作。

清 姚文瀚 畫賣漿圖
清 姚文瀚 畫賣漿圖
  • 重要古物
  • 故宮暫行分級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姚文瀚(活動於1736-1795),號濯亭。乾隆時供奉內廷,工佛道人物。《秘殿珠林》評其道釋畫,堪與嚴宏滋、丁觀鵬比肩。
  本幅畫市井賣茶的情景,男女老幼十人群集,或煽爐煮茶;或提壺販飲;或引頸而飲,場面熱鬧。茶擔、器物描繪仔細,一絲不苟。全作設色明淨秀麗,用筆精細挺勁,人物開面略施陰影,富立體感。

元 王淵 竹雀圖
元 王淵 竹雀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王淵(活動於14世紀),早年曾獲趙孟頫(1254-1322)指導,尤精於花鳥畫。
  此作以鷓鴣為前景,後有巨石、竹樹、蘆葦、石竹、蒲公英等雜卉,麻雀或棲或飛或啄食,左側岩壁題「王淵若水摹黃筌竹雀圖」,構圖形式與本院典藏之〈黃居寀山鷓棗雀圖〉近似,承繼自唐代樹下花鳥畫之傳統。全幅水墨濃淡對比細膩,造型古拙,頗有復古意趣。

元 王淵 鷹逐畫眉
元 王淵 鷹逐畫眉
  • 重要古物
  • 故宮暫行分級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淵(活動於14世紀),早年曾獲趙孟頫(1254-1322)指導,尤精於花鳥畫。
  畫蒼鷹自空中急速俯衝而下,追擊倉促竄逃的畫眉,蒼鷹鳥喙彎曲銳利、目露凶光,強而有力的腳爪緊握,畫眉則張口失聲,神情驚駭。全幅用筆甚工,蒼鷹及畫眉造型寫實,竹樹枯蘆隨風搖曳,應和驚心動魄的氣氛,情境極富動感,設色溫雅,頗有宋畫遺風。

元 方從義 太白瀧湫圖
元 方從義 太白瀧湫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方從義(活動於1302-1393),字無隅,號方壺,江西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年輕時隨金蓬頭學道,後出遊大都,遍覽道教名山。
  本幅採前、中、後、遠四段式構圖法,前景描繪高士寄身山林之貌,中景以細筆勾勒山形,險絕巉刻,後方遠山水墨淋漓,深邈幽微。右側瀑布隨峭壁蜿蜒傾瀉而下,藉以烘托太白山高聳入雲的雄姿壯景。

明 王紱 畫山亭文會圖
明 王紱 畫山亭文會圖
  • 重要古物
  • 2008年12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生、九龍山人等。擅畫墨竹、山水,是元末明初重要畫家。
  本幅作於1404年,描繪幽居山林、涼亭雅集、放棹小溪等母題,傳達對桃源世界的嚮往。構圖複雜但主次分明,無迫塞感。物象皆經層層勾染,由渴筆到濃墨,繁而不亂。其中融合王蒙(1308-1385)、吳鎮(1280-1354)風格,兼具清靈爽利、凝厚渾朴的氣息,信是傑作。

明人 合裝
明人 合裝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卷為三位文人畫家筆墨點染的合裝作品。第一幅為永樂年間王紱(1362-1416)〈為密齋寫山水圖〉。從題跋可知,永樂甲申(1404)五月九日王紱(字孟端)為友人密齋畫江岸送別圖,並由顧寅賦詩題寫。
  第二幅為沈周(1427-1509,字啟南)〈疎林閑居圖〉。第三幅為陳淳(1483-1544,字道復)〈前赤壁賦圖〉;據陳淳題識,作畫緣起於人持舊作〈前赤壁賦〉書蹟,請求補圖。

明 唐寅 梅花圖
明 唐寅 梅花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唐寅(1470-1524),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結交,人稱「吳中四才子」。
  本幅以水墨畫梅花勁挺直往向上,卓爾出群的意象。用筆勁挺有力,墨色饒富變化。老枝新條相互交錯,層次清晰,花瓣則以白描圈線,生動逼真。畫中大片的留白,宛若梅花傲然挺立於蒼茫空闊的冰天雪地,得與題畫詩相呼應。

明 唐寅 杏花
明 唐寅 杏花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1470-1524),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江蘇吳縣人。
  繪春杏一枝,由左向右上出枝,以濃墨畫枝再行皴擦。深淺墨色點染繁茂花朵,畫瓣復加密蕊,兼工帶寫的手法,將花卉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構圖取勢具有空間感,疏密相間,筆墨簡潔,紙面留白仍有情意生趣。題畫詩藉物抒情,行書字體婉轉流利,詩書畫交相呼應,表現明代文人畫的特點。

明 文嘉 琵琶行圖
明 文嘉 琵琶行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文嘉(1501-1583),江蘇蘇州人,文徵明次子,精通詩文,兼善書畫,直承父親衣缽。
  此軸作於西元1569年,以唐代白居易(772-846)〈琵琶行〉為題材,描繪詩人因遭貶謫來到九江,一夜於岸邊舟上,傾聽長安故妓彈奏琵琶,訴說天涯淪落的悲涼身世。上方以行草書抄錄〈琵琶行〉,運筆疾速,多取斜勢。山水筆致清脫秀潤,意境空曠深遠,盡顯吳派文人畫的優雅風姿。

明 趙左 竹院逢僧圖
明 趙左 竹院逢僧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趙左(1573-1644)的風格兼容蘇州與松江兩地畫學傳承。畫中小茅屋裡面對僧人而坐的文士,吻合右上方所書的唐人詩句「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此畫題頗受歡迎,而趙左的詮釋方式,除了利用竹林、巨石、水面與大片雲霧,將竹院獨立出來,更有趣的是利用樹幹與圍幕,將文士框限於一小方空間,促迫地享受僅存的閒逸。

明 楊文驄 秋林遠岫圖
明 楊文驄 秋林遠岫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楊文驄(1597-1646),字龍友,貴州貴陽人,與江南文士圈友好,是「復社」的早期成員,崇禎七年(1634)出仕,福王時任兵備副使。
  本幅繪於1631年,構圖採取一河兩岸,前景畫樹筆法各異,墨色豐富透潤。山石渾圓具扭動之姿,以披麻皴搭配海草般的粗厚曲線構組而成,橫豎不一的苔點增加動感。墨色與綾本搭配,更添秋日明淨颯爽的氣息。

清 王鐸 書畫合璧
清 王鐸 書畫合璧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王鐸(1592-1652),字覺斯,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入清後官至弘文院大學士,授禮部尚書,卒謚文安。
  本幅共分書法、繪畫、書法三段。起始臨池學古,內容囊括自漢至唐名家諸體,運筆自出胸臆,變化豐富;中段雲山以水墨烘染,多以披麻長、短皴法交錯,表現山石的結構紋理,饒富古趣;最末段再以臨摹古人法帖作收。

清 惲壽平 花卉冊
清 惲壽平 花卉冊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江蘇武進人。擅作沒骨花卉畫,不勾輪廓線,直接用墨彩渲染塗抺,為「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
  此冊共計十二開,分別畫牡丹、海棠、碧桃、木蘭、紫藤、荷花、萱草、木樨、雁來紅、菊、薔薇、蠟梅等,用色細膩講究,妍麗脫俗。書法靈動飄逸,字畫並舉,相映生輝。

明 張瑞圖 抜嶂懸泉圖
明 張瑞圖 抜嶂懸泉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張瑞圖(1570-1644),晚明個性派書家,書法奇逸奔放,同時擅長山水畫,蒼勁有力,傳世罕見。
  畫面高峰突起,雲霧繚繞,建築座落於峰頂,後方可見江帆遠山,構圖新穎,不流於時俗。署款「白毫菴瑞圖」,可知是畫於退休後的崇禎時期(1611-1644),此時期的書法趨向沉靜工穩,無論創作手法亦或心境,都可以看到明顯的轉變。

明 王建章 雲嶺水聲圖
明 王建章 雲嶺水聲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王建章(17世紀),活動於明末清初,福建泉州人。與張瑞圖友,曾赴東瀛,畫作多流傳於日本。
  畫面中山體層層堆疊,溪流、小徑蜿蜒其中,幾間房舍坐落於林間,雲霧瀰漫,頗吻合詩句:「橫雲嶺外千里樹,流水聲中三五家。」山石以披麻皴描繪,樹木、雲霧的渲染層次豐富,筆力雄健,呈現出蒼鬱沉厚的氣勢。

明 倪元璐 文石圖
明 倪元璐 文石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倪元璐(1593-1644),浙江上虞人,晚明個性派書家。李自成(1606-1645)入京,自縊死。
  平生喜作簡筆山水及松竹文石,又以水墨文石居多,往往配上意味深長的識語。此幅以濃淡乾濕的輪廓線描繪石頭,充滿起伏輕重的用筆變化,陰暗面的渲染與醒目的苔點,讓全作顯得生動而靈秀。無論書法的奇崛或是文石的嶙峋,都反映著畫家磊落的特質。

清 朱耷 彩筆山水圖
清 朱耷 彩筆山水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朱耷(約1626-約1705),號八大山人,清初畫壇著名「四僧」之一。
  本幅為淺絳山水。前景畫坡石邊角和巨大林木,山林的結構緊密,筆墨繁複,表現莽莽生氣,具臨場感。中景的山體伸向遠方,但無法觸及對面的浮雲和峰巒。絕裂的空間,給人深沉的無奈。巒頭平台位居畫面樞紐,卻毫無路徑可至。台上孤亭內又空無一人,更添蒼涼與寂靜。

清 傅山 斷崖飛帆圖
清 傅山 斷崖飛帆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傅山(1607-1684),別名觀化翁等,是明末書家和醫學家。
  本幅畫斷崖、孤亭、近樹、遠舟。因為畫面用大片空白來凸顯凌厲、恣肆的筆墨,所以跋語下方的山坳很容易被誤認成石柱,原為水面的空間也容易被看成山體。這種類似「圖地反轉」的效果,使人因無法直覺識讀畫面而產生焦慮,並聯想到晚明的混亂,以及追求「生」、「奇」的美學觀。

清 高鳳翰 山水花卉圖冊
清 高鳳翰 山水花卉圖冊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高鳳翰(1683-1749),字西園,號南村,擅於書畫、篆刻,清代中葉揚州派的著名書畫家。
  本冊共十開,分畫花卉、山水、樹石等,自識「指墨」,作於1734年。每開皆以指、掌代替毛筆,勾線作畫。線條或流利飛動,或恣肆老辣。設色則淺施薄染,巧妙烘托生意盎然的情境。全冊氣息清新淡雅,直與前輩指畫名家高其佩(1660-1734)蒼莽沉雄的風格媲美。

清 華嵒 秋聲賦意圖
清 華嵒 秋聲賦意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華嵒(1683-1756),福建上杭人。字秋岳,號新羅山人、離垢居士等。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無一不工,是清代中葉揚州畫派的著名畫家。
  本幅畫明月高掛、一燈如豆、主僕對話、林葉翻動,正是歐陽修(1007-1072)〈秋聲賦〉所述:「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依據題識,畫成於1755年。

清 蔡嘉 古木寒鴉圖
清 蔡嘉 古木寒鴉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蔡嘉(活動於18世紀中期),字松原,號雪堂、旅亭,江蘇丹陽人,寓居揚州,後被歸入京江畫派。
  本幅作於1756年,自題以仿倪瓚(1301-1374)筆法繪製,畫面以坡石水流圈圍出近景,枯木立於畫幅中段右側的岸邊,背景空茫,以列隊寒鴉暗示空間向後推移。畫家以簡淡略乾的墨、短點狀的用筆,堆疊出多數景物的造型與質感,塑造清淡枯冷的效果。

清 王雲 仿李營丘寒林鴉陣圖
清 王雲 仿李營丘寒林鴉陣圖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雲(1652-1735尚在),字漢藻,江蘇高郵人。畫人物樓臺近仇英(約1494-1552),康熙年間(1661-1722)供職內廷,曾參與繪製〈康熙南巡圖〉,馳名江淮,為清初著名的揚州畫家。
  本幅由羅孫萍踪女士捐贈。繪溪澗寒林,落霞昏鴉。近景坡陀皴法細碎跳躍,背景山崖則以大塊面刷染。寒林題材多與北宋畫家李成風格相關,故題云「仿李營丘筆」。畫中成群的歸鴉呈漩渦狀列陣,襯著天際紅暈,視覺效果強烈。

清 錢杜 虞山草堂歩月詩意圖
清 錢杜 虞山草堂歩月詩意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錢杜(1763-1844)是十九世紀獨樹一格以文派風格創作的畫家,對其精緻秀麗與裝飾性有進一步的發揮。
  本幅是錢杜以自己的題畫詩,精心為好友繪製的得意之作。畫題可回溯至文派「秋園話月」一類的抒情作品。畫中園門開啟,主人立於門外送客,主客離情依依,流連不忍分別。在煙靄中掩映的竹林、花木,也烘托出這段秋夜宴集的浪漫氛圍。

明 戴進 松岩蕭寺圖
明 戴進 松岩蕭寺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戴進(1388-1462),浙江錢塘人。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曾受薦入京成為宮廷畫師。畫風融合南宋馬夏與元朝李郭畫派,樹立明代浙派山水的風格。
  本幅款「松岩蕭寺。錢塘戴文進寫於金臺官舍」。畫山林間蕭寺掩映,行旅其間。筆墨縱逸奔放,蒼勁淋漓,然與戴進的精彩作品相較,尚乏秀潤之氣,應是戴進畫風影響下的作品。

明 吳偉 寒山積雪
明 吳偉 寒山積雪
  • 國寶
  • 故宮暫行分級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吳偉(1459-1508),字士英、次翁,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成化間待詔仁智殿,正德間獲賜「畫狀元」印。師承南宋院體與馬夏畫法,畫風簡逸放縱。
  嚴冬白雪遍覆山丘,枯樹叢生,江天以淡墨暈染。遠近山石兼採斧劈、飛白皴擦,線條遒勁有力,墨法淋漓瀟灑。策杖高士與負琴童子冒雪行路,使得荒寒的寂寥雪景也充滿生機。

明 邵彌 雲山平遠圖
明 邵彌 雲山平遠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邵彌(1592/3-1642),字僧彌,號瓜疇、灌園叟,江蘇吳縣人。擅長以倪瓚(1301-1374)風格作畫,被歸入「畫中九友」。
  本幅繪於1640年,於山水長卷中綜合多家風格,講究山體明暗對比,藉由視點以及河岸遠近變化,銜接個別段落。從卷首的清瘦枯逸、中段的圓秀酣暢,轉變至煙雲變滅,最終以乾筆坡渚與廣闊水面作結,頗能反映與松江地域畫風的關聯。

清 石濤 東坡時序詩意圖冊
清 石濤 東坡時序詩意圖冊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石濤(1642-1707),原姓朱,名若極,明代宗室靖江王後裔。以獨特畫風,被視為中國畫史上表現主義的先行者。
  本冊共十二開,落筆瀟灑,把握大自然的神韻和規律,屬畫家的簡澹之作。石濤創作過為數甚多的詩意圖冊,主張詩畫之間應是「真識相觸,如鏡寫影」,建構自對詩意的理解。此冊以東坡詩為題入畫,反映宋詩在清初回歸詩壇主流的風尚。

清 蔣廷錫 藤花山雀圖
清 蔣廷錫 藤花山雀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蔣廷錫(1669-1732),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舉後被薦為南書房行走,經常奉敕作畫。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花卉作品承襲清初名家惲壽平(1633-1690)的沒骨畫風。
  本幅絹本設色,畫岩溪旁藤花山雀。款署「臣蔣廷錫恭畫」。上方清聖祖(1654-1722)題唐代岑參詩:「石上生孤藤,弱蔓依石長。不逢高枝引,未得凌空上。何處堪託身,為君長萬丈。」

清 高其佩 天保九如圖
清 高其佩 天保九如圖
  •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高其佩(1660-1734),遼寧鐵嶺人,亦署長白山人,著名指畫家。
  「九如」出自《詩經》:「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為祝賀福壽綿長的吉語。畫中站立的兩人,攜手欣賞日月同輝奇景,成為觀者焦點。莽鵠立(1672-1736)題跋中推崇他的指頭畫前無古人,全作豪氣奔放,翰墨淋漓。

清 高其佩 松蔭牧馬圖
清 高其佩 松蔭牧馬圖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高其佩(1660-1734),號且園,鐵嶺(今遼寧省)人。擅長指畫,影響及於「揚州八怪」之李鱓(1686-1756)、高鳳翰(1683-1749)等人。
  本幅畫山谷中風聲獵獵,雙松斜立,竹葉翻飛。山客尋幽訪勝,背手躬身,眼角含笑。後有小僮牽驢,驢子拉繩抗命,與興致高昂的主人形成對比。全畫濃墨與飛白交錯,線條爽利,顯見作畫時信手拈來,指、甲並用,酣暢恣肆之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