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秋江寒林

  9世紀以來,荊浩(約850-911)、關仝(約907-960)、李成(916-967) 、范寬(960-1279)等人根據華北的地理景觀進行創作,逐漸開創了具有荒寒、枯寂、清冽等地區特色的北方山水畫。他們通過師承和個人的天才,不斷觀察自然,不斷對技法和構圖進行探索,終於讓山水畫的本質超越視覺的形象,成為畫家表現心靈與自然對話的結果。這些優秀的北宋山水畫作反映著人類對生命和宇宙的感悟,畫面中的題材、形式、技巧也因此被賦予人文和哲學色彩,並對日後山水畫的發展產生領導和啟示作用。「秋江寒林」這類畫面,正是其中代表。

Q:這兩張畫在構圖、題材、技法等方面有那些相同和差異呢?

A:這兩件作品在畫面的下半段都是以俯視角度構圖,畫江水與江岸呈連續Z字形,緩緩延伸的「平遠」空間感。但是〈寒林待渡圖〉不畫高山和峽谷,〈秋江漁艇圖〉則在江水兩岸畫出前後重疊的層層高山,強調「平遠」結合「深遠」的構圖。

  在描繪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它們同樣繼承北宋山水畫的傳統,以枯木寒林、秋江野水作為畫面主角,並在荒寒大地中點綴少量行旅、野渡等活動。人物的比例很小,但行筆簡快,形象鮮明,更能襯托北方山水的肅穆與壯闊。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ESC鍵:離開相簿
  • 秋江寒林比較圖-1
秋江寒林比較圖-1
  • 秋江寒林比較圖-2
秋江寒林比較圖-2

  在表現技法方面,如遠方山石都強調用墨線描繪輪廓和裂縫,並以淡墨烘染層次感,比較少用皴法(線條)來描繪山石的體積感和重量感。因為輪廓線和裂縫非常明顯,畫中山石的層次感比較接近一片片紙張堆疊的效果。

  • 秋江寒林比較圖-3
秋江寒林比較圖-3

  它們也都愛用墨色很深,尖銳而劇烈轉折的線條,描繪老樹和枯枝在寒冬中乾枯、硬挺的質感。但是〈寒林待渡圖〉的老松挺立岸邊,是巨大又醒目的形象。〈秋江漁艇圖〉前景的老樹則被江水淹沒,形成強烈對比。

  • 秋江寒林比較圖-4
秋江寒林比較圖-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