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人物
該畫題以表現市井百態與風俗民情為主,內容包羅萬象。「賣漿」可指茶、酒等飲品,這裡則是指茶。兩件作品雖然時代不同,畫面卻大同小異,所繪皆是唐代以降盛行的「鬥茶」場景。
「鬥茶」又稱「茗戰」,是品茶愛好者拿出珍藏的茶葉一起品評比賽的活動。兩件作品描繪的鬥茶方式為「點茶法」,「點」是以水滴注的意思,使用的茶葉需透過洗滌、蒸焙、製團等工序作成餅狀,再將茶餅輾細成茶末。在茶藝競賽的時候,茶盞需事先加熱,之後以湯瓶將溫度適宜的熱水「點」在裝有散茶或是細茶粉的茶盞中,再以茶筅攪拌調和給大家品嘗。
使用「點茶法」的鬥茶活動主要從宋代開始,可參考北宋蔡襄(1022-1067)《茶錄》記載建安地區的鬥茶狀況。然而因茶葉貴重,故鬥茶主要流行在士大夫階層,並透過相關詩詞逐漸打開知名度。之後隨著飲茶文化的興盛,使得愛茶人士揹著茶具至戶外或鬧市中進行鬥茶活動的畫面,成為風俗人物畫的題材。
Q:類似的題材與構圖,人物姿勢和器具有何差異,哪一個更顯生動與合理呢?
A:兩件作品描繪了相似的「鬥茶」的場景,如畫面上方的男子左臂抬高,右手持長頸湯壺注水,左手持盞接水;有人使用簡單易攜的「風爐」生火煮水,並持「火筴」翻夾木炭;有人一手持盞飲茶,另一手持疊起來的空盞,暗示之後將會試飲好幾輪。
兩圖的鬥茶選手雖皆揹著「都籃」擺放各式茶器,然而器具精緻程度卻有所不同。大阪市立美術館所藏的〈品茶圖〉被歸於元代錢選(1239-1302)名下,畫中所出現的茶盞皆為白瓷。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代宮廷畫家姚文瀚(活動於1736-1795)〈畫賣漿圖〉,選手所持的茶盞顏色各不同,且出現了青花瓷及清代宮廷流行的單色瓷,隱約呈現清宮的品味。湯壺的壺嘴也改為圓弧而非折角狀,並畫得更為細長,顯示後代工藝的進步。
類似的鬥茶場景亦可見於本院所藏的宋劉松年〈茗園賭市〉(故畫001241-2),除了鬥茶人士之外,右方的賣茶貨郎及持茶具的婦女幼兒,亦與〈畫賣漿圖〉左方的場景相同,可見此類的畫題構圖沿用許久。然而清代姚文翰〈畫賣漿圖〉雖然仔細刻畫諸多細節,人物姿勢卻顯得僵硬,如畫面中央擦拭茶盞的男子面朝右方,肩膀及上半身的重心卻朝後,下半身至腳底又轉回右邊,姿勢相當怪異。畫面上方持壺男子的肩線及手臂也畫得過高,使得男子彷彿正在用力縮頭聳肩。或許是因為畫家參考及融合了許多類似構圖的作品,反而無法表現出自然的人物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