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寒鴉
宋代開始出現「古木寒鴉」題材,通常被歸屬為李成(919-967)「寒林圖」系統。烏鴉原本作為季節代表的鳥禽出現在畫面中,然而寒鴉在秋冬展現出強盛生命力,容易令文人聯結至對個人命運的感嘆或抒發,遂成為在畫中具有象徵意涵的重要角色。
「古木寒鴉」的題材在元代相當盛行,如宋亡後選擇隱居的南宋官員羅稚川(生卒年不詳)、南宋宗室趙孟頫(1254-1322)等人,皆有留下以此為題的畫作。除此之外,元代文學描述類似「古木寒鴉」意象的作品也不少,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約1250-約1321)所作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可見「古木寒鴉」被當時的文人廣泛運用在各種創作作品中。
Q:兩件構圖相似的作品,是如何表現出寒鴉的生命力?
A:兩張畫皆以「古木寒鴉」為題,對於畫面安排也十分類似。如右下角同為寒林枯木,從樹根所抓的土坡岩石左下方有潺潺溪流,枯枝的左上方則有寒鴉群聚。有趣的是,以簡單幾筆所描繪的烏鴉,亦與古木的枯枝殘葉造型相近,彷彿簡筆寒鴉為古木的延伸。
儘管構圖相近,兩張畫的表現方式卻截然不同。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王雲(1652-1735尚在)〈仿李營丘寒鴉陣圖〉,描繪鴉群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盤旋,形成巨大且多層的漩渦圓陣。每隻烏鴉以三條墨痕作為雙翅及身體的簡筆,鴉群有疏有密,似是從遠方聚集,又似匯聚成圓之後逐漸從右上角飛向遠方。除此之外,底下的溪流也仔細畫出的瀑布及水花,石上的苔點、雜草相當細膩,石頭暈染明暗面的層次也表現出夕陽映照的光源。整件作品視覺構成既有鴉群及溪水的動態,又有古木及山石的靜態,使得畫面充滿張力,又不至於失去平衡。
大阪市立美術館所藏的蔡嘉(活動於18世紀中期)〈古木寒鴉圖〉,主要使用乾筆短點堆疊作畫,墨線多半有畫家快速下筆所殘留的飛白痕跡。烏鴉也僅以幾條簡筆的墨痕作為代表,墨色由深至淺、由濕潤至乾筆,暗示鴉群的遠近程度。儘管只用簡短幾筆作畫,但是鴉群的深淺及乾濕變化相當劇烈,表現出烏鴉移動的速度感。
兩件作品可各自作為細膩及粗放的代表,欣賞完這兩件作品後,您最喜歡哪種表現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