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
章嘉國師為清代漠南(內蒙)、安多(甘青藏區)與北京地區位階最高的格魯(Gelug)派活佛,頭銜源自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欽賜之「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其清代轉世世系為第二世至第七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則係清代外蒙地位最高的格魯派活佛,轉世世系為第一世至第八世。第一世羅桑丹貝嘉參(Losang Denpai Gyaltshan, 1635‐1723)入藏學習時,曾獲五世達賴(1617-1682)授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稱號,繼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聖祖冊封為漠北(外蒙)黃教教主。章嘉歷代傳承中最著名者,為乾隆(1736-1795在位)朝的第三世若必多吉(Rölpé Dorjé, 1717-1786),相關文物於本院典藏頗豐。晚年隨政府抵臺的第七世(1891-1957),其身前器用與信劄手稿由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典守,此番係首度展示。哲布尊丹巴世系中最具影響力者,為康熙朝的第一世(1635-1723)與清末的第八世(1869-1924),本單元著重展出院藏相關文獻。
章嘉國師與五臺山
由於漢傳與藏傳佛教均視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清朝諸帝皆重視此離京不遠的聖地。乾隆皇帝將鎮海寺賜予三世章嘉,因此每年夏季章嘉多半在此安居。
至靈鷲峯文殊寺即事成句
- 收入《欽定清涼山志》卷六
- 清高宗敕纂
- 清乾隆間內府朱絲欄寫本
- 故殿011101-011102
清涼山即五臺山,自元、明以來被視為文殊菩薩道場,藏傳佛教格魯派聖地。文殊與滿洲音近,菩薩法號與清代國號相聯,更使清廷益發重視五臺山的經營與管理。《欽定清涼山志》收錄清高宗六次西巡五臺山經過,其〈至靈鷲峯文殊寺即事成句〉寫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第五次臨幸。時三世章嘉國師率僧眾迎駕,並陪同至文殊寺捻香禮佛。未料乾隆皇帝回鑾不及一個月,即收到三世章嘉圓寂消息,此詩遂成為兩人最後互動紀錄。
名勝鎮海寺
- 收入《西巡盛典》卷十五
- 清 董誥等奉敕撰
- 清嘉慶間武英殿聚珍本
- 故殿024339
五臺山為格魯派各蒙藏王公領袖禮佛朝拜聖地,於穩定清代西陲邊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嘉慶皇帝(1796-1820在位)親撰〈清涼山記〉,不僅視之為「神京之右臂」,更稱其為「中華衛藏」之地。選件〈名勝鎮海寺〉一圖所示之三世章嘉呼圖克圖紀念塔,為乾隆皇帝修建,係五臺山章嘉系統首寺。
金剛亥母
- 十八世紀 北京或內蒙作品
- 卡廬文化藏
金剛亥母為空行母(Dākinī)的一種,以右側有個豬頭為特徵,這也是其漢譯「亥」的緣由。其為無上瑜伽母續(Anuttarayoga Tantra)教法勝樂金剛(Chakrasamvara)的明妃,但亦常單獨作為「拙火定(kuṇḍalinī)」修法的本尊來修持。
依據儀軌,金剛亥母為紅膚,一面二臂,三眼,披頭散髮,裸身,戴五骷髏冠,身披各種骨飾以及五十顆新鮮滴血頭顱串成的項鍊,下著虎皮裙,兩側天衣飛舞;右手高舉金剛鉞刀,左手於胸前捧著盛滿鮮血的嘎巴拉碗(kapāla),其手肘還應倚一支噶章嘎杖(khaṭvāṅga),舞姿立於人屍上。此件造像各項細節均依儀軌製作,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踩的人屍與蓮座間還有一三角形,應為所謂的「生法宮(dharmodaya)」,修法時觀想位於中脈臍輪下方,金剛亥母從中現出。
金剛手
- 十八世紀 內蒙作品
- 雙清文教基金會藏
此件忿怒相金剛手(Vajrapāṇi)身材肥短壯碩,雙腿右屈左展,右手高舉,持金剛杵(杵已佚),左手當胸,結期剋印,表降伏之意。三目圓瞪,鼻樑粗短有力,齜牙咧嘴吐舌,神情十分生動。袒露的上半身飾滿瓔珞,腰繫虎皮裙(細線鑿刻皮草紋路),手腕、腳腕則纏小蛇。內蒙造像常流於板硬,此件無疑是內蒙造像中的罕見精品:鎏金明亮飽滿,無論結期剋印而彎曲的手指,或雙腿展立而翹起的腳趾,都顯得很有彈性。
六臂大黑天
- 十八世紀 內蒙作品
- 私人收藏
六臂大黑天為觀音的忿怒相,原為香巴噶舉(Shangpa Kagyu)所傳,行走姿,在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降魔事業中顯現為展立姿,係格魯派最重要的不共護法。依據儀軌,六臂大黑天為黑膚,一面六臂,怒髮向上,三目圓瞪,齜牙咧嘴吐舌,主臂於胸前持鉞刀(已佚失)與盛滿鮮血的嘎巴拉碗,餘四臂分持骷髏念珠、三叉戟(已佚失)、手鼓、羂索,頭戴五骷髏冠,身纏蛇,並掛著五十顆新鮮滴血頭顱串成的項鍊,下著虎皮裙;背後還披著象皮,由兩上手所執,立於印度教象頭神(Ganesha)上,象頭神上手持嘎巴拉碗與蘿蔔。
此件造像量體大,銅胎較薄,五骷髏冠、耳飾、嘎巴拉碗等法器、飄帶、兩上手所執的象皮雙腿等,均分件捶打後接上。金屬搥打為內蒙造像的強項與特色。
吉祥天母
- 十八世紀 內蒙或北京作品
- 南購銅000041
吉祥天母(Palden Lhamo)為藏傳佛教無上瑜伽密的唯一女護法,以騎著騾子飛躍血海為特色,頗為格魯派所重。此尊一面二臂,依據儀軌,其右手當揮舞巨大木棍,左手當胸,持盛滿血的顱缽。由台座(血海)風格化之群山可知,此件作品為內蒙或北京地區的造像,其稀珍處在於銅胎上彩。銅胎局部上彩的大型塑像於甘肅、內蒙、北京的藏傳寺廟中偶可得見,然多因脫彩或煙燻影響美觀而被過度清洗。類此小尺寸造像或因長期被織物包裹,其彩得獲保存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