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
章嘉國師為清代漠南(內蒙)、安多(甘青藏區)與北京地區位階最高的格魯(Gelug)派活佛,頭銜源自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欽賜之「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其清代轉世世系為第二世至第七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則係清代外蒙地位最高的格魯派活佛,轉世世系為第一世至第八世。第一世羅桑丹貝嘉參(Losang Denpai Gyaltshan, 1635‐1723)入藏學習時,曾獲五世達賴(1617-1682)授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稱號,繼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聖祖冊封為漠北(外蒙)黃教教主。章嘉歷代傳承中最著名者,為乾隆(1736-1795在位)朝的第三世若必多吉(Rölpé Dorjé, 1717-1786),相關文物於本院典藏頗豐。晚年隨政府抵臺的第七世(1891-1957),其身前器用與信劄手稿由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典守,此番係首度展示。哲布尊丹巴世系中最具影響力者,為康熙朝的第一世(1635-1723)與清末的第八世(1869-1924),本單元著重展出院藏相關文獻。
三世章嘉與乾隆皇帝
由於二世章嘉(1642-1715)與雍正皇帝(1722-1735在位)的師徒關係,三世章嘉七歲時即受迎入宮,與時為四皇子弘曆的乾隆皇帝同受教育,二人以此因緣建立了亦師徒亦君臣的畢生情誼。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 冊
- 清 愛新覺羅弘曆書
- 清乾隆四十六年
- 中書000060
《法身禮》本為唐代流行的禮懺文,早先通行的十首偈頌出自北魏景明二年(501)曇摩流支(Dharmaruci)所譯的《入佛境界經》。唐代不空(Amoghavajra, 705-774)依梵文本增補重譯,成此四十一頌的《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本冊由高宗親抄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季夏月朔日,地點為熱河殊像寺。案殊像寺為乾隆命內務府仿五臺山殊像寺於避暑山莊北面所建,為承德外八廟之一。北京故宮另存一部乾隆稍早於當年仲春月抄寫的同部經典,以及一部以漢、滿、蒙、藏四體謄錄的泥金寫本。據本院藏本跋文記載,此經由章嘉國師自大藏經中特別檢出,顯示乾隆對之重視實來自第三世章嘉的影響。
清文全藏經
- 清高宗敕編
- 清乾隆五十五年內府朱印滿文本
- 故藏000123
- 國寶
案其滿文標題,《滿文大藏經》應譯為《滿文翻譯大甘珠爾經》。乾隆三十七年(1772),高宗以蒙、藏、漢文《大藏經》皆已刊行,獨闕滿文,遂請三世章嘉呼圖克圖主持滿文譯經,主要參照漢文藏經,比對蒙文《甘珠爾》後繙譯,內容以經、律為主,密續經典收錄較少。
此項譯經事業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成,共譯經典七二九部,其中十三部譯自藏文《甘珠爾》,餘七一六部皆譯自漢文,版本則依三年(1738)雕造的漢文《龍藏》。全藏共一○八函,採雙面朱印,初刷十二套,現僅存兩套:一套存拉薩布達拉宮的三界殿,另一套則分藏兩岸故宮:本院藏三十二函,北京故宮典藏七十六函。裝幀採西藏傳統梵篋形式:經葉居中,自內而外,分別覆以上下內護經板、內經衣、哈達、上下外護經板、外經衣、捆經帶,以及棉布被袱。外護經板朱漆描金刻繪八吉祥圖案及梵文咒字,內護經板則以織錦裱襯,上覆彩繡經簾,版面為金砌禮敬語,並彩繪與該函經典相關之佛菩薩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