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清宮與活佛

  「活佛」一詞最早見於元代漢文佛教文獻,意指「在世的佛」;用以指稱藏傳佛教具轉世身份的高僧,則首見於明代中期,然屬民間用語,非官方正式名稱。清代官方文獻述及活佛認證時,一致採用源自蒙文的「呼畢勒罕」音譯詞,乾隆皇帝曾將之詮釋為「轉世化生人」。本單元以說明漢文「活佛」語詞淵源為始,繼而敘述清初諸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對活佛的評介態度及往來史實,續以相關文物介紹格魯派的傳承發展與宗派特色。

何謂「活佛」?

  「活佛」用於指稱藏傳佛教僧人首見於明代文人韓邦靖的詩作,至清代已成佛教語彙,惟官方用詞一直採源自蒙語的「呼畢勒罕」。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長安宮女行
    • 長安宮女行
    • 長安宮女行
    • 長安宮女行
    • 長安宮女行
    • 長安宮女行
    預覽圖

    長安宮女行

    • 收入《韓五泉詩》
    • 明 韓邦靖撰
    • 明嘉靖十六年趙氏刊本
    • 平圖014464

      漢文文獻以「活佛」一詞指稱藏僧最早見於元代佛教史籍,至明代較為通行。《韓五泉詩》之〈長安宮女行〉云:「更寵番僧取活佛,似欲清淨超西天」。韓邦靖為明武宗(1505-1521在位)正德三年(1508)進士,後因觸怒武宗入獄,被削職為民。明武宗親近藏傳佛教,常延請藏僧於宮內大作法事,甚且自封「大慶法王」,故儒士頗多批評。

    • 番夷求貢疏
    • 番夷求貢疏
    • 番夷求貢疏
    預覽圖

    番夷求貢疏

    • 收入《新刻張太岳先生文集》 卷四三
    • 明 張居正撰
    • 明萬曆四十年繡谷唐國達刊本
    • 402.6 12253
    • 國家圖書館藏

      張居正(1525-1582)為明神宗(1572-1620在位)登基後前十年的內閣首輔,所撰〈番夷求貢疏〉云:「看得烏思藏僧人鎖南堅錯,虜酋俺荅所稱活佛者也」。「俺荅」即蒙古土默特(Tumed)部領袖俺答汗(Altan Khan, 1507-1582),曾於萬曆五年(1577)邀藏僧鎖南堅錯(Sonam Gyatsho, 1543-1588)赴青海弘法,奉以「達賴喇嘛」名號。鎖南堅錯自此被視為第三世達賴喇嘛,並追認前兩世。次年,三世達賴向明朝進貢,並致書張居正,載於《明史》。這是「活佛」一詞首見於明代官書,惟應屬蒙語直譯,並非官方用語。

    • 藏程紀略
    • 藏程紀略
    預覽圖

    藏程紀略

    • 收入《西藏誌》
    • 清 焦應旂撰
    • 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 贈善022292-022293

      康熙五十六年(1717),蒙古準噶爾(Dzungar)部攻入拉薩,四年後為清軍逐退。此文為焦應旂隨軍入藏所記見聞,其親見七世達賴(1708-1757)部分,多處使用「活佛」一詞,如「活佛之生,代有其人,本係原身轉世,脫胎無過番民之家」。

    • 西黃寺
    • 西黃寺
    • 西黃寺
    預覽圖

    西黃寺

    • 收入《清高宗御製詩餘集》卷十
    • 清高宗撰
    • 清嘉慶五年內府烏絲欄寫本
    • 故殿027808-027809

      乾隆皇帝註云:「喇嘛之呼必勒罕,即漢語轉世化生人之義,故呼圖克圖涅槃後,例於附近各部落幼孩中訪擇聰慧有福相數人,能認識前輩法物者,俾為呼必勒罕,襲其名號衣鉢」。此段文字與其〈喇嘛說〉內容近似,指出蒙語「呼必勒罕」即漢語「轉世化生人」之意。「呼圖克圖」亦屬蒙語音譯,本意為「有福者」,在清代成為專授蒙藏高位活佛的稱號。凡屬此級人士,均載理藩院冊籍,每代轉世須呈報清廷認證與冊封。

    • 喇嘛說
    • 喇嘛說
    • 喇嘛說
    • 喇嘛說
    • 喇嘛說
    • 喇嘛說
    • 喇嘛說
    • 喇嘛說
    預覽圖

    喇嘛說

    • 收入《御製文三集》卷四
    • 清高宗撰
    • 清嘉慶間內府烏絲欄寫本
    • 故殿027854

      乾隆五十七年(1792)八月,清軍擊退入侵後藏的廓爾喀(Gurkha)軍;高宗特命大將軍福康安(1753-1796)籌議善後及改革西藏政制之章程事宜,匯總頒布為二十九條〈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其第一條即明訂「金瓶掣籤」擇定呼畢勒罕制度。次年四月,乾隆頒布御製〈喇嘛說〉,解釋「喇嘛」及其發展簡史,闡明「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之重要性;繼又說明活佛轉世弊端,提出「金瓶掣籤」改革辦法,強調新制可「安藏輯藩,定國家清平之基于永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