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與活佛
「活佛」一詞最早見於元代漢文佛教文獻,意指「在世的佛」;用以指稱藏傳佛教具轉世身份的高僧,則首見於明代中期,然屬民間用語,非官方正式名稱。清代官方文獻述及活佛認證時,一致採用源自蒙文的「呼畢勒罕」音譯詞,乾隆皇帝曾將之詮釋為「轉世化生人」。本單元以說明漢文「活佛」語詞淵源為始,繼而敘述清初諸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對活佛的評介態度及往來史實,續以相關文物介紹格魯派的傳承發展與宗派特色。
何謂「活佛」?
「活佛」用於指稱藏傳佛教僧人首見於明代文人韓邦靖的詩作,至清代已成佛教語彙,惟官方用詞一直採源自蒙語的「呼畢勒罕」。
番夷求貢疏
- 收入《新刻張太岳先生文集》 卷四三
- 明 張居正撰
- 明萬曆四十年繡谷唐國達刊本
- 402.6 12253
- 國家圖書館藏
張居正(1525-1582)為明神宗(1572-1620在位)登基後前十年的內閣首輔,所撰〈番夷求貢疏〉云:「看得烏思藏僧人鎖南堅錯,虜酋俺荅所稱活佛者也」。「俺荅」即蒙古土默特(Tumed)部領袖俺答汗(Altan Khan, 1507-1582),曾於萬曆五年(1577)邀藏僧鎖南堅錯(Sonam Gyatsho, 1543-1588)赴青海弘法,奉以「達賴喇嘛」名號。鎖南堅錯自此被視為第三世達賴喇嘛,並追認前兩世。次年,三世達賴向明朝進貢,並致書張居正,載於《明史》。這是「活佛」一詞首見於明代官書,惟應屬蒙語直譯,並非官方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