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基層之力

除了官方築城,基層亦自力建有大小不一、樣貌多元的「城」。雖規模不若官營者,卻展現了社會各階層的自主性與防衛意識。

基層所用的建材與技術通常較為簡易,但設計時往往依據當地地形與資源進行調整,適應了多變的自然環境。這些「土城」不僅用以自衛,並可作為抵抗官方的據點,尚是民間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的象徵,顯示出當時臺灣社會的多樣性。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為攻克大里杙情形恭摺馳報事
    福康安、海蘭察
    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廿五日
    故宮078443
  • 大里杙之戰圖

    平定臺灣圖
    清乾隆朝 銅版畫
    平圖021274

    大里杙是今臺中市大里區的舊名,並是乾隆朝晚期抗清領袖林爽文家族的主要據點,築有土城自保。當清軍將領福康安等人率軍準備進攻時,觀察到該地「東倚大山,南繞溪河,砌築土城,密排大炮,內設竹柵兩重,城外溝墈重迭,防守極為堅密」,內並有大量物資。搭配〈大里杙之戰圖〉中的描繪,可一觀這個由基層之力所興築的堅實土城樣貌。

  • 斗六門之戰圖

    平定臺灣圖
    清乾隆朝 銅版畫
    平圖021273

    斗六門即今雲林縣斗六市,在清代來此,映入眼簾的應是與現今甚為不同的土城環繞景況。清代臺灣時有民變與分類械鬥,基層遂建有土城以供防衛。在林爽文、戴潮春等抗清事件當中,斗六門皆是官民間爭奪的重要據點。而從圖面上,可見同是以夯土、木柵與刺竹等交互搭配建成的防禦設施。

  • 為親督兵勇沿途勦辦直抵彰境進搗逆巢水陸兩軍連日大捷事

    收入《月摺檔》同治二年十一月下
    新授臺灣道兼理學政丁曰健
    同治二年十一月廿二日
    故樞003238

    大甲即是現今臺中市大甲區,為重要的交通要地。在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中,清軍與戴軍雙方即在此爆發劇烈戰鬥。從臺灣道丁曰健的奏陳當中可得知,當時的大甲地區築有土城以做抵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