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受到林爽文事件暴露城池防禦能力不足,加以福康安等大員實地勘察後的建議,乾隆皇帝遂一轉原有的消極政策,同意加強城池建設。尤其是府城的擴建及嘉義的改建,開啟了築城政策的變革。
噶瑪蘭廳城的新設,反映出統治勢力的擴張。而彰化、鳳山、淡水(竹塹)等縣廳,在地方捐輸的支持下,亦於19世紀前期陸續進行城池改築,權宜的竹、土城漸為磚城取代,堅實的城牆並象徵著清代統治臺灣的分水嶺。
清 贈瓷000004-000009
位於今臺南市內的臺灣府城,長期為清代臺灣政經文化中心。府城創建於雍正3年(1725)後,歷經多次改建,至道光年間,主要建有八個城門。故宮在1970年,蒙國立成功大學羅雲平校長轉贈推測來自府城小西門、凸面正中央處有著「城瓦」二字的殘瓦數片。這些重要的殘存構件,實足資以本院築城文獻相互對應。
福康安、德成、徐嗣曾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故宮079661
在將軍福康安的奏請之下,乾隆皇帝指派署工部左侍郎德成與福建巡撫徐嗣曾一同處理臺灣城池改築。全臺首邑的府城加固自是需要,諸羅城則因在戰亂中奮勇抗敵,除被改名嘉義,並同准予改建。但經費仍是最大挑戰,經過閩省大臣與工部精算後,最終僅能築三合土城非磚石城。乾隆皇帝覽後即批示:「如所議行」。
陳淑均 總纂 薩廉 修 清咸豐二年刊本 贈善021115
噶瑪蘭廳城位於今宜蘭市內,是19世紀臺灣第一個新築的城池。在嘉慶17年(1812)准設噶瑪蘭廳前,築城行動已先展開,委辦知府楊廷理於五圍植竹為城,環以九芎樹木,故該城又稱「九芎城」。正式設廳後,官方陸續加栽刺竹、挖護城壕、四城門處設置吊橋及增建城樓等,規模遂告完備,也象徵著在「後山」的治理日趨穩固。
福建巡撫革職留任韓克均 道光七年二月廿九日 故機055616
19世紀另一項築城的推力,來自於地方官員與民間紳商的自發推展。為防範變亂,穩固秩序,地方上強烈企盼有更堅固的城池,但經費始終是一大難題。至道光年間,藉由閩省大員奏請及地方財源挹注的合作模式,彰化、淡水(竹塹)與鳳山等城陸續改建為磚石城。我們不妨一起來讀讀看這份關於鳳山城改建的奏摺,從長長的官紳捐輸名單,說不定會看到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