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請利用鍵盤按住Ctrl + P開啟列印功能
城池具有統治的象徵性,並兼具防守功能,然亦可能成為抗官者的憑藉。因此,在清廷反對築城的背景下,為求於設治與防亂間取得平衡,並避免龐大財務負擔,清領初期的臺灣城池多僅以刺竹、木柵圍繞,或設置簡易土城。
而在政策擺盪與猶疑間,臺灣府城、鳳山縣城、諸羅縣城、彰化縣城與淡水廳城(竹塹城)仍緩步建立,大體宣示了清廷對於西部地區的控制力。但在築城之際,也引發了若干紛擾與挑戰。
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禪濟布 雍正三月三月十六日 故宮011213
2025年是府城(臺南)建「城」三百年,定年的依據之一係來自於雍正3年(1725)3月巡視臺灣監察御史禪濟布上陳的〈奏報臺灣府城建築木柵情形〉摺。摺內細述,由其督率臺地文武官員籌建、協力公捐,地方人士亦一同響應。而首建的城牆係用木柵圍成,周長兩千餘丈,輔設多座望樓與大砲拱衛,四門之處則各築有高大門樓。
福建巡撫定長 乾隆廿八年二月十五日 故宮039948
隨著統治的擴張與增設,至18世紀前期,臺灣西部平原上的五大據點漸次設立,包括臺灣府(附郭)、鳳山縣、諸羅縣、彰化縣與淡水廳,各城池城牆主要用刺竹與木柵環繞,或是夯土而成。福建巡撫定長在這份奏摺中便指出:「其臺灣府屬之臺、鳳、諸、彰四縣,因海外沙土鬆浮,甎石城垣不能經久,或竪木栽竹,或用土填築,為城亦皆隨宜葺治,足資捍衛。」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清乾隆朝 紙本冊頁彩繪 平圖020971
府城是清代臺灣最重要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重建臺灣郡城圖〉則是《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的首張彩繪,用以介紹乾隆年間臺灣府城的整體樣貌。臺灣知府蔣元樞以上東下西方位細緻繪製該圖,完整呈現了1770年代中葉府城由刺竹與木柵所環繞而成的「半月沉江」,西側無牆直臨臺江內海的姿態。由於木柵城牆防禦力相對較弱,蔣元樞並採取增建敵樓、砲臺等設施以做拱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