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外力刺激下的變貌

進入晚清,為對應外來勢力挑戰,官方積極展開新的城池建設,尤以恆春、臺北與省城(今臺中)三地為要。恆春縣城興築,確立對臺灣南端的掌握。作為新興經濟重心與防務重鎮的臺北,則引進近代工法,於1884年法國侵臺時築城完竣。而官方一度大舉興建的省城,卻受限於經費,無以為繼。
此外,尚有斗六、埔里社廳等城的建置,反映著對臺灣的掌握更為深入,也呈現清廷在面對外力時的戰略調整與積極應對。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為履勘琅𤩝形勢擬即築城設官以鎮地方而消窺伺

    收入《月摺檔》光緒元年正月上
    福州將軍文煜等
    光緒元年元月十二日
    故樞003596

    受同治13年(1874)日軍侵臺的衝擊,清朝決定自隔年拆分鳳山縣率芒溪以南之地別設一縣。為此,沈葆楨等人經實地前往琅𤩝(今恆春地區)勘查,於此摺內詳細奏報擬在車城南猴洞地方建設縣治,縣名曰「恆春」等規劃,後獲清廷同意。築城工程由各地方支援分建,於光緒元年(1875)興工,光緒5年(1879)落成。現今恆春城為國定古蹟,並是唯一保存各城門的城池。

  • 為臺北口岸擬建府治統轄一所三縣以便控馭而固地方

    收入《月摺檔》光緒元年七月上
    福州將軍文煜等
    光緒元年七月十四日
    故樞003608

    除了臺灣南端,清廷也於光緒元年(1875)批准沈葆楨等人於北部「擬建府治,統轄一所三縣,以便控馭而固地方」的建議,設置臺北府,城址擇於大稻埕與艋舺兩地間。築城工程由知府陳星聚負責,於光緒8年(1882)動工,光緒10年(1884)完竣,2024年正為臺北府城140年。臺北府城共置五門,西門今已不存,留存之四門現則為國定古蹟。

  • 為籌度臺灣情形暫難改設省會據實敬陳恭摺事

    收入《夷務始末記》光緒十一年十、十一、十二月
    劉銘傳
    光緒十一年十月廿三日
    故官008398

    光緒11年(1885),清廷鑒於臺灣為南洋門戶,下令別設一省。但在臺主事的劉銘傳初始因經費等考量,上〈為籌度臺灣情形暫難改設省會據實敬陳恭摺事〉奏議尚難建省的各項理由,希冀朝廷慎重考量。惟最後仍遵議施行,並將省城定於彰化縣的橋孜圖(今臺中市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