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這裡的「城」不一樣

臺灣的築城行動始自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西班牙帝國分別在臺南、基隆、淡水等地陸續興建由厚重石牆、棱堡與砲台構成的西式堡壘,開啟了臺灣別具一格的築城歷史。

當後續統治者陸續進入臺灣,除驚訝於這些西式城堡的特異風格,並持續使用且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築,呈現出併立的混和風貌。惟維護不易,這些西式城壘後逐漸頹圮,甚至被移作他用。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

    一六七〇年
    歐弗特·達波
    南購善000083

    「城」,係指以具規模的高牆圍繞某一區域之防禦建設。臺灣的築城行動始於17世紀的西洋式堡壘,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今臺南地區陸續興修了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與普羅民遮城(Fort Provintia),西班牙帝國則分別在今基隆與淡水建造了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Salvador)與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在《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中,即可見完整的熱蘭遮城樣貌。

  • 奏請修築臺灣紅毛城垣事

    陝西道監察御史伊靈阿
    乾隆十五年五月初八日
    故機005646

    西洋式堡壘在鄭氏家族與清朝入主後仍被持續使用。1661年鄭成功來臺,將熱蘭遮城一帶改稱「安平鎮」,後並將該城充作居城;至於普羅民遮城則轉為火藥軍器庫房。至清代,安平鎮城改充水師的衙門與官方的倉庫,時人並漸轉以「紅毛城」來稱呼。而鑒於仍持續使用且具軍事地位,陝西道監察御史伊靈阿遂於乾隆15年上奏修繕略有坍損的紅毛城。

  • 安平堡與附近居民生活情景圖

    一八八四年
    購圖000009

    至19世紀晚期,熱蘭遮城因長期欠缺大規模維護修繕,加以颱風、地震等天災侵襲,原甚為堅牢的堡壘,雖大體仍維持其輪廓,但於晚清畫報的圖像中,在茅舍田地相伴間,更顯著的是一片斷壁垣傾樣貌。而為因應1874年日軍侵臺,清廷派遣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處理相關事務,在加強國防的考量下,官方選定於二鯤鯓新築億載金城。為節約經費,建材選擇拆除熱蘭遮城的外城磚塊來因應,更加速了其頹圯之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