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傳統時間依照天象規律、祭祀行事和農作收穫而展開。清朝的時間,雜揉漢俗和滿蒙舊習的特色,以及依照季節、物候的變化而發展出多姿多采的樣態,也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接應,為大家講述清朝一整年的故事。
凌波仙子──水仙,為「二十四番花信風」中的小寒三候花。古人認為風會帶來開花的訊息,因此有二十四番花信風,即從小寒至穀雨,八節氣中共有二十四候,每候各對應一種花。
水仙綻放於迎接新春佳節之際,常作為歲朝清供陳設。此水仙盆景底下以青玉為盆,盆內植水仙二叢。水仙花瓣以白玉輾成,搭配鎏金花蕊與葉片,旁側有一竹枝,並以青金石、綠松石等鑲嵌為地,整體高潔清雅。
入關前,鹿就是滿人騎獵的重要收穫,舊俗也喜歡在祭祀時用上鹿肉,取「祿」的吉祥寓意。清朝入主中原後,鹿肉不僅是一種珍饈,更是身分與地位的象徵;能在收到皇帝賜給福字之外,也收到鹿肉,福祿雙全。
嘉慶朝之後,皇帝在年末寫「福」字賞賜大臣外,也常加寫「壽」字,甚至「龍」、「虎」、「喜」之類的應景吉慶字一起送出,讓祝福加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