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節令反映了傳統智慧和生活趣味。《清史稿·禮志七》記:順治八年(1651),定元旦、冬至、萬壽節為三大節;依循著歷史周期和自然周期變換的時序,每年的新正朝會、冬至祀天與萬壽聖節,就表現出清朝對於人時地環境變化的應對,以及代代相傳的人和自然互動。
冬至圜丘祭天為清代最隆重的祭典之一,由皇帝親祀。祭祀前為正心誠意,需行齋戒。齋戒期間,帝王與陪祀大臣皆於胸前佩戴齋戒牌,以警惕身心,竭誠致敬。
此齋戒牌以纍絲為地,正背面嵌有青金石滿漢文「齋戒」二字,周圍鑲嵌綠松石暗八仙紋,上下以縧帶穿繫蝙蝠形珊瑚珠與珍珠。
據《酌中志》記載,冬至時明代司禮監會印製「消寒圖」版畫供宮廷使用。〈九陽消寒圖〉為乾隆皇帝命詞臣畫家董邦達(1699-1769)模仿清宮舊傳的消寒圖所作。畫中以俯瞰視角描繪貫穿前後景的「之」字形蜿蜒河道,岸邊每一場景配置一首詩,以九首詩慶祝冬天轉為春天的時序變化,另有衍伸「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的帝王理想政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