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四時接應

傳統時間依照天象規律、祭祀行事和農作收穫而展開。清朝的時間,雜揉漢俗和滿蒙舊習的特色,以及依照季節、物候的變化而發展出多姿多采的樣態,也從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接應,為大家講述清朝一整年的故事。

秋:收成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孝賢純皇后繡花卉火鐮荷包
    孝賢純皇后繡花卉火鐮荷包_預覽圖
    孝賢純皇后繡花卉火鐮荷包
    • 附火鐮、火石、漆盒、錦袱、高宗墨書漢滿文一紙、紫檀木盒
    • 清 乾隆
    • 故絲000225

    滿人有以鹿尾細毛為線的舊俗,此火鐮荷包以深藍布為面,其上以鹿尾細毛為繡線,作花卉捲枝紋。

    根據荷包所附木盒與墨書滿漢文一紙的題識,乾隆十二年(1747),高宗於木蘭秋獼時,和孝賢純皇后富察氏(1712-1748)提及以鹿尾細毛為線的舊俗,其後皇后親手縫製這件火鐮荷包呈進。隔年,高宗看見此荷包,憶及甫過世的皇后,深感悲愴,並撰詩文以誌。此荷包內貯火鐮與火石,內層留下火鐮形的印記和燒漬痕,推測是高宗實際使用的物品,同時亦是帝后情深的見證。

    • 御製詩二集
    • 御製詩二集
    • 御製詩二集
    御製詩二集_預覽圖
    御製詩二集
    • 卷三十七
    • 清 高宗(撰)、蔣溥等奉敕編
    • 清乾隆間內府寫袖珍本
    • 故殿029627

    每年中秋節後,皇帝帶領滿、漢大臣,蒙古王公及八旗兵丁幾萬人,進行20天左右的行圍狩獵,史稱「秋獮大典」。為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管理與結好,蒙古各部王公凡未出過痘的用「圍班」取代進京,每年輪流至木蘭圍場扈從參加含布圍、觀圍、行圍、罷圍的狩獵,到避暑山莊覲見皇帝,行「秋獮之禮」。

    • 繪御筆中秋帖子詩
    繪御筆中秋帖子詩_預覽圖
    繪御筆中秋帖子詩
    • 清 董邦達
    • 故畫002924

    中秋夜賞月賦詩地點多半選在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之一的「雲山勝地」。〈中秋帖子詩圖〉題詩作於乾隆十一年(1746),該年皇帝難得在京城過中秋,除了作詩之外,亦命令內廷翰林唱和,君臣共度吟詩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