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冊府千華

明、清宮廷除了收藏歷代圖籍,用以推展文教建設,由官方主導的編輯出版活動,更是活躍。皇宮大內不乏專責纂輯刻印的單位,明代司禮監與清代武英殿修書處,便猶如國家出版中心;其書品精美,裝幀雅麗,兼具歷史內涵與藝術特色,適足代表中國古代書籍製作技藝的巔峰。本單元選陳明、清宮廷製作的重要典籍與帝王撰著,完整保留原有的裝潢規制;不僅可見將珍本影摹翻刻以廣流傳的實例,也包括個別作品反覆修訂成書的階段歷程,展現書籍的產製已被賦予更細緻的意義,反映出皇家禮制運作的特殊面貌。

國家出版中心

司禮監原為明初掌理宮廷禮儀的內侍機構,自永樂七年(1409)起,奉旨承刻書籍,並保管內府書板。司禮監所轄經廠刻書三百餘種,多為維護文教治道所需,例如展陳之《諸儒箋解古文真寶》乃明代皇室成員習詩作文的必備讀本,孝宗朱祐樘(1470-1505)尤其喜愛,嘗謂:「朕一切珎玩,悉屏勿御;而獨於是書,諷詠不忘。」

武英殿始建於明,原與書籍無涉;清康熙、雍正年間,才正式成為內府刻書專責單位,代表清代書籍製作工藝之集大成與最高水準。康熙時宮中藏有「宋版」《四書集注》(實乃元末覆刊本),武英殿影摹翻刻,維妙維肖。據檔案記載,康熙五十六年(1717)四月十四日,「大太監蘇牌勝交羅紋紙一萬四千張」,傳旨僅准用於印書;武英殿奉旨刷印「宋版四書」十部,儼然精刻初印之限量特製本。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寰宇通志
    寰宇通志_預覽圖
    寰宇通志
    • 明 陳循等纂
    • 明景泰七年(1457)內府刊本
    • 諸儒箋解古文真寶
    • 諸儒箋解古文真寶
    • 諸儒箋解古文真寶
    諸儒箋解古文真寶_預覽圖
    諸儒箋解古文真寶
    • 明 黃堅編
    • 明萬曆十一年(1583)司禮監刊本
    • 四書集注
    • 四書集注
    • 四書集注
    四書集注_預覽圖
    四書集注
    • 宋 朱熹撰
    •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泳澤書院覆刊宋當塗郡齋本
      本院暫行分級「重要文物」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武英殿覆刊元泳澤書院本
皇權 史籍 禮制

清代宮廷編纂圖書,深受帝君權力或其個人意志支配;而書籍的製作、裝潢、進呈、陳設等階段各有規範,共同形成皇家禮制運行的重要環節。

乾隆皇帝熱衷修史,意欲獨攬史筆褒貶之大權。即位初期,為了接續祖父康熙皇帝御批《綱目》史事止於元末的志業,便諭令史館輯撰《明通鑑綱目》,尤重視史體義例,常在館臣進呈的底本上朱批改訂,再發回仔細黏簽勘正,書成後定名《御撰資治通鑑綱目三編》。數十年後,乾隆並未將此書寫入《四庫全書》,反而要求比照後出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重編,頗有悔其少作之意。

相較於斷代的《綱目三編》,《通鑑輯覽》則是一部綱目體通史;耗時近十年,收錄二千餘條乾隆對於古今治亂得失的史事評騭,塑造新的史籍典範。編纂工作結束後,曾繕寫一部定本進呈(後來陳設於寧壽宮),再依此樣式上版刻印。無論是寫本或刻本,皆是白紙濃墨,開本宏闊,製作精良,在清代殿版圖書中屬於少見的「大」部頭書籍。

    • 明通鑑綱目
    • 明通鑑綱目
    明通鑑綱目_預覽圖
    明通鑑綱目
    • 清 舒赫德等編
    • 清乾隆間(1736‐1795)內府朱絲欄寫高宗御批稿本
    •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
    •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_預覽圖
    御批歷代通鑑輯覽
    • 清 傅恆等編
    • 清乾隆間(1736‐1795)內府烏絲欄朱墨寫本
    •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武英殿刊朱墨套印本
    • 大清高宗純皇帝聖訓
    • 大清高宗純皇帝聖訓
    大清高宗純皇帝聖訓_預覽圖
    大清高宗純皇帝聖訓
    • 清 仁宗顒琰敕輯
    • 清嘉慶間(1796‐1820)內府朱絲欄寫本
    • 清嘉慶間(1796‐1820)武英殿刊滿文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