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清淨修持

明、清兩代不乏嚴密的宗教管制措施,帝王在宮廷內對宗教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此一特色,亦體現於宮廷製作或典藏的相關書籍。明初皇帝較親近佛教,從御旨雕印藏經到內府繕寫佛經,所在多有;最具代表性者,即明成祖分建漢經廠與番經廠,專門從事漢、藏文佛經刊印。世宗、神宗篤信道教,不僅宮中法事頻繁,更有不少欽定道經科儀的典藏。滿洲人受鄰近蒙古影響而親近藏傳佛教,紫禁城內各式佛堂便多達四十餘處;宮廷編纂刊印之滿、漢、藏各語文藏經佛典,也成為本院極富特色的宗教圖書珍藏。

明代宮廷與佛、道二教互動熱絡。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曾詔華嚴宗高僧慧進(1355-1436)入宮主持鈔寫華嚴、般若、寶積、涅槃四大部經,係以金字寫在宣德磁青紙特製之羊腦箋上,工藝精卓,書法端秀;今僅《大寶積經》與《大般涅槃經》完整傳世,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

宣德三年(1428),由宮廷畫師商喜彩繪、沈度(1357-1434)鈔寫的《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雜揉儒、釋、道三教思想,圖像與內文亦和雲南阿吒力教有關,梵文字體則是西藏流行的「蘭查體」,反映當時漢藏交流密切的風氣,也帶有明顯的密教色彩,是一部獨特的修法儀軌經孤本。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篤信道教,愛好神仙方術,甚至在宮中置辦齋醮(即道場、法事)。嘉靖十年(1531)重刻的《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乃道士齋醮必誦的經典。此本卷首保留了誦唸《玉皇經》經文之前的「啟闕」(請神)文字,是一部可實際運用於齋醮儀式的科儀完整本。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大寶積經
    • 大寶積經
    • 大寶積經
    •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_預覽圖
    大寶積經
    • 唐 菩提流志等譯
    • 明宣德五年(1430)內府泥金寫本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_預覽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
    • 明 不著譯人
    • 明宣德三年(1428)沈度寫商喜彩繪本
    • 本院暫行分級「國寶」
    • 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 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 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 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 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_預覽圖
    太上洞玄靈寶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 宋 梓童帝君校
    • 明嘉靖十年(1531)刊本
    • 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 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 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 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 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 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_預覽圖
    清康熙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龍藏經
    • 清康熙八年(1669)內府泥金藏文寫本
    • 本院暫行分級「國寶」

    清康熙六年(1667),玄燁(1654-1722)親政未及旬月,孝莊太皇太后動議寫造《甘珠爾》;在皇帝支持以及母家蒙古科爾沁部族援助下,獨排眾議,動員龐大人力、經費及物資,不到兩年,修得一部「鑲嵌珠寶,磁青箋泥金書西域字《龍藏經》」,共一百零八函。內容包括秘密、般若、寶積、華嚴、諸經及戒律六大部,是總集釋迦牟尼畢生傳授「教法」暨所制「律典」之藏文譯本。

    《龍藏經》乃大清國第一部藏文大藏經,裝幀考究、工藝精緻、富麗堂皇。為尊藏此經,不僅翻修慈寧宮花園佛堂,還重新繪製經房檐牆懸掛佛像一百零八幅;所有新造佛經、佛像、法器,遵循佛教儀軌舉行誦經開光儀式,歷時五日,完成太皇太后虔誠供奉的心願。

    • 清乾隆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
    清乾隆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_預覽圖
    清乾隆朝內府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
    • 清康熙八年(1669)內府泥金藏文寫本
    • 本院暫行分級「國寶」

    藏文藏經將經典文獻分為二類:一為「甘珠爾」,意指來自釋尊所言的翻譯,包含印度佛教「三藏」概念中的「經藏」與「律藏」;一為「丹珠爾」,係佛陀教法的翻譯,也就是經律注釋與相關著作,即「論藏」。康熙八年完成的《龍藏經》與永樂八年(1410)舉世首部雕版《甘珠爾》,都是傳承自十四世紀中拉薩蔡寺所編「蔡巴本甘珠爾」。

    清高宗弘曆(1711-1799)嘗謂自己從乾隆八年(1743)起,即誦習蒙古及西番字經典,五十年間,「幾于究心討論,深識真詮」。乾隆三十五年(1770),適逢皇帝六旬聖壽並將屆崇慶皇太后八旬壽慶,除了廣修佛寺供奉佛像,另仿照《龍藏經》規制而尺寸略微縮小,再度鈔寫一部《御製甘珠爾》,祝壽祈福。

    • 清文繙譯全藏經
    • 清文繙譯全藏經
    • 清文繙譯全藏經
    • 清文繙譯全藏經
    • 清文繙譯全藏經
    • 清文繙譯全藏經
    清文繙譯全藏經_預覽圖
    清文繙譯全藏經
    •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內府刊朱印本
    • 本院暫行分級「國寶」

    為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而不佑,事何能成?人而不為,天何從佑?
    ──弘曆〈清文繙譯全藏經序〉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陸續編修、鈔寫或刻印多部涵蓋藏文、蒙古文與漢文等不同語種的藏經,獨闕滿文。有鑑於清語、騎射乃國之根本,乾隆皇帝遂專設「清字經館」,譯刻《清文繙譯全藏經》。相關籌備工作,最早可追溯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底;全部翻譯工作在五十五年(1790)二月完竣;實際刷印暨裝潢則要到五十九年(1794)四月全部結束。弘曆啟動國語譯經後不久,又開館纂修《四庫全書》,原本唯恐有生之年無緣親覩二部大書告成,卻在八旬壽慶之年如願得償,堪稱乾隆朝最重要的兩項兼具政治與文化意涵的國家工程。

    翻譯大藏經,係由三世章嘉國師若必多吉(1717-1786)擬訂條例,皇帝隨時審正裁定。譯師往往需同時參較蒙、漢、藏等不同底本,再譯作適切的滿文;儘管翻譯品質良莠不齊,猶不失為豐富的語言文獻寶庫。全經一百零八函(另有目錄一函)皆以朱色刷印,裝潢「照依妙應寺供奉之蒙古秘密經式樣」,護經板所繪七百零九尊神尊帶有濃厚的藏傳佛教特色,亦具有佛教圖像藝術內涵與研究價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