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地圖臺灣

  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大清國、大日本帝國等不同政權繪製的臺灣及周邊海域地圖,可以看出十七世紀以後臺灣面貌的變化。若從地理或地質時間的觀點來看,這幾百年間,臺灣可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從地圖繪製與人文地理的角度來觀察,臺灣的樣貌卻有多次不同的翻轉。儘管清領時期已經引進了西洋近代地圖的繪製技術,但清帝國統治臺灣期間所繪製的多幅地圖,仍採寫意的風格。這些清帝國的地圖中繪上了土牛線、塘汛、聚落、官署等標記,具有強烈的行政實用色彩。

  日治時代,以近代的科學測繪為基礎,發展出更多風格、功能多樣的地圖,如行政圖、鳥瞰圖、交通線路圖等。它們視覺性地呈現了殖民政府對台灣空間、資源的掌控,表現其治理的績效。但是,殖民政府所建立的交通網與治理效果,也讓臺灣人產生一體意識,以往各自據地為居的島民們,逐漸有了以全島為單位的一體感。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圖像臺灣

    • 臺灣堡圖(二萬分一堡圖)
    臺灣堡圖(二萬分一堡圖)_預覽圖
    臺灣堡圖(二萬分一堡圖)
    • (中研院GIS中心拼合版)
    • 時代:西元1904年
    • 作者: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 館藏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提供

      1904年的〈臺灣堡圖〉,已經很接近現代的臺灣地圖。

      這是日本進行土地調查(1898-1904)時所測繪的地圖,當時因為無法進入原住民居住區域(番界),只測繪平原、丘陵地區,山地則要到1906年以後,隨著統治力的深入才陸續進行。這個土地調查,同時確立了近代的土地所有權。

      日治時代以前,台灣島內有東西向的河流阻隔,陸上交通不方便,沿岸海運也不發達,南北的往來並不頻繁,直到日治時期因為交通等基礎建設逐漸整備,南來北往便利以後才有全島的觀念。

    • 臺灣鳥瞰圖
    臺灣鳥瞰圖
    臺灣鳥瞰圖
    • 尺寸:14.7X52.4公分
    • 時代:西元1935年
    • 作者:金子常光
    • 出處:《臺灣大觀》
    • 館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本圖作者為著名的鳥瞰圖畫家金子常光,他曾繪製當時臺灣各城市的鳥瞰圖,本圖由西往東、從臺灣海峽望向中央山脈。左上角出現了沖繩、神戶、東京,圖面標誌主要城市名稱、名產、名勝景點、重要公共設施,海面上亦繪有漁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