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風景臺灣

  「風景」是怎麼形成的呢?

  無法拍照、上網、打卡的年代,該如何宣傳美景呢?在流傳的過程中,訊息是否會失真?

  本區展品中,我們將介紹十七世紀以來不同帝國眼中的臺灣風景,其中包括各個觀看者,如統治者、探險者、開發者、傳教士、畫家等,他們懷著不同目的來到臺灣,是怎麼看待這塊土地的呢?

  最後,則會介紹日治時期臺灣畫家的作品。臺灣人掌握了現代繪畫的技巧後,所描繪的家鄉樣貌。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臺灣八景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八仙山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太魯閣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日月潭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阿里山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基隆旭岡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淡水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壽山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鵝鑾鼻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別格 新高山」
    •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別格 臺灣神社」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_預覽圖
    「雙絕臺灣八景」明信片
    • 尺寸:封套:18.7X10.6公分明信片8.7X14.1公分
    • 時代:西元1935年
    • 作者: 吉田初三郎
    • 館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八景」是中國傳統文人描述風景的一種格套,經常當成詩文創作的題材。現存最早的清代「臺灣八景」,是康熙年間臺灣廈門兵備道高拱乾纂修《臺灣府志》(1694年)所列出的:「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臺觀海」,並搭配題詩。以後來台官員也多有以各地景物為題,撰寫八景詩者。當時所謂「八景」並不一定指固定的景點,多可能是借景抒發感懷。

      日本的八景傳統,雖也源自中國,但明治時期以後有很大的轉變。在追求文明開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改以科學的眼光探索、觀察大自然,八景也逐漸變成固定景點,並衍生出1920年代透過市民活動票選「新八景」,從文人的八景,變成全民的八景。

      吉田初三郎為日治時期著名的鳥瞰圖畫家,1935年受臺灣總督府邀請,來臺繪製「臺灣八景十二勝」、「臺灣大鳥瞰圖系列」。

《雙絕臺灣八景》文物影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