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禮儀
康熙四十二年(1703),聖祖皇帝北巡塞外,於喀喇河屯行宮度過五十歲壽辰。同年開始修建避暑山莊,八年後完成主體建設,自此避暑山莊即成為清帝每年避暑與處理軍政大事的活動中心。如:乾隆二十年(1755),高宗皇帝於此大宴厄魯特蒙古四部上層貴族,慶賀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乾隆三十六年(1771),於山莊接見率部東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乾隆四十五年(1780),接見自西藏日喀則前來慶賀其七十壽誕的六世班禪;乃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接見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而在熱河行宮周圍的外八廟,也是在清廷安定北部、西部的過程中所陸續興建,透過宗教建築來攏絡蒙藏民族與鞏固滿蒙聯盟。
會盟筵宴
清代蒙古王公由於擔心感染天花,很少入京朝覲皇帝,而避暑山莊作爲清朝皇帝的夏季避暑與處理政務的場所,因此與蒙古諸部在此地曾舉辦多次重要的會盟筵宴。
溥仁寺碑文
- 清 聖祖撰
- 收入《萬壽盛典初集》卷二
- 清康熙五十六武英殿刊本
- 故殿004574
康熙五十二年(1713),值康熙皇帝六十歲壽辰,「眾蒙古部落,咸至闕廷,奉行朝賀」,到避暑山莊爲康熙皇帝祝賀;蒙人基於佛教信仰,合辭請建佛寺為康熙祝壽。翌年寺成,康熙親制碑文,勒石置於寺中以為紀念。
普寧寺碑文
- 清 高宗撰
- 收入《御製文初集》卷十九
- 清 于敏中奉敕纂
- 清乾隆五十九年武英殿聚珍本
- 故殿027823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廷平定新疆準噶爾最後一位汗王達瓦齊,當年十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大宴蒙古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由於蒙人信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乾隆因此下令「依西藏三摩耶廟之式」(今日習稱桑耶寺)建普寧寺以為紀念,並親撰此碑文。
萬樹園筵燕位次
- 收入《欽定大清會典圖》卷二十一
- 清 托津等奉敕纂
- 清嘉慶十八年武英殿刊本
- 故觀013274
乾隆十七年(1752)開始,萬樹園逐漸扮演著皇帝駐蹕山莊時期,筵宴蒙藏活佛、外藩王公貴族與外國貴賓的外交場域。展件版畫,是描繪十八、九世紀之交萬樹園筵宴時的空間布置與座位等次情況。圖中可見筵宴之際,園中豎起御帳大蒙古包。包內皇帝御座置於正中,前引後扈,貴賓如蒙藏活佛、喇嘛、蒙古王公、滿洲宗室、親王、一二品大臣等,分置東西向。御帳外東西南各安排宮廷樂隊,另有蒙古台吉、三品大臣、禮部與內務府官員席位。每當山莊舉行慶典活動,連續數天的萬樹園筵宴活動,賓主盡歡,在加強清帝國與藩屬及外國友誼上,發揮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