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清宮與活佛

  「活佛」一詞最早見於元代漢文佛教文獻,意指「在世的佛」;用以指稱藏傳佛教具轉世身份的高僧,則首見於明代中期,然屬民間用語,非官方正式名稱。清代官方文獻述及活佛認證時,一致採用源自蒙文的「呼畢勒罕」音譯詞,乾隆皇帝曾將之詮釋為「轉世化生人」。本單元以說明漢文「活佛」語詞淵源為始,繼而敘述清初諸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對活佛的評介態度及往來史實,續以相關文物介紹格魯派的傳承發展與宗派特色。

皇帝眼中的藏傳佛教

  自皇太極於盛京建實勝寺以來,清初諸帝與藏傳佛教互動頻仍,不僅和格魯派高僧多所往來,從御敕經序與內廷佛教文物,亦見其深刻信仰。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清太宗敕建實勝寺落成
    • 清太宗敕建實勝寺落成
    • 清太宗敕建實勝寺落成
    • 清太宗敕建實勝寺落成
    • 清太宗敕建實勝寺落成
    • 清太宗敕建實勝寺落成
    預覽圖

    清太宗敕建實勝寺落成

    • 收入《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四三、四四
    • 崇德三年八月壬寅
    • 大紅綾本
    • 故官001554-001555

      皇太極於盛京(瀋陽)敕建之實勝寺,崇德三年(1638)八月竣工,係清朝入關前正式興建的第一座藏傳佛寺。他在位時,每年正月上旬均親往禮佛。寺內供奉皇太極擊敗蒙古察哈爾(Chakhar)部林丹汗(Ligdan Khan, 1592-1634)後所擄獲,原由元代帝師八思巴(Drogön Chogyal Phagpa, 1235-1280)奉祀於五臺山之金鑄瑪哈噶喇(Mahakala)護法像。歷代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多至實勝寺朝拜。

    • 龍藏經
    預覽圖

    龍藏經

    • 清康熙八年內府泥金藏文寫本
    • 故藏000022、故藏000100
    • 國寶

      《龍藏經》寫造完成,康熙皇帝奉孝莊太皇太后(1613-1688)之命作序,亦以泥金繕寫為滿、藏二體文字,冠於首函(Ka函)卷首。滿文題名為「大藏寶經序」,藏文題名作「佛法之大藏甘珠爾序」;其內容略以太皇太后慈心奉佛,某日巡視內廷府庫,見前朝遺存之《甘珠爾》,歲日年久,乃命人仿之重抄,望講勸慈悲之道,普宣自他利益,令教化流布,國泰民安。

    • 諸品積咒經
    • 諸品積咒經
    預覽圖

    諸品積咒經

    • 清康熙十三年內府藏文墨寫本
    • 故藏000025
    • 重要古物

      此部《諸品積咒經》為傳統梵篋形式,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以白紙黑墨抄成。藏文跋文多處明述功德迴向:祈請皇帝帝祚遐永,子孫綿延不絕,群生滿願安樂等。時康熙皇帝(1661-1722在位)年滿二十,故本經應係內府為康熙皇帝祝壽所造。

      《諸品積咒經》共收密咒陀羅尼及短篇佛教經典共一百六十七部,屬藏傳佛教「陀羅尼集」類別。西藏歷史上,「陀羅尼集」曾由多位不同宗派的祖師先後編纂,如《龍藏經》內所收即由主編蔡巴(Tsalpa)本《甘珠爾》的布頓.仁欽竹(Bu ston rin chen grub, 1290-1364)纂輯。據《諸品積咒經》函內藏文跋文,全經係按覺囊(Jonang)派祖師多羅那他(Tārānātha, 1575-1634)晚年所編版本抄寫,內容特徵是收入多羅那他撰寫的〈所願悉生(dkar chag dgos ‘dod kun ‘byung)〉內容目錄,並將《文殊真實名經(Mañjuśrīnāmasaṃgīti)》冠為首部。《文殊真實名經》係夏魯(Zha lu lo tsA chos skyong bzang po, 1441-1527)譯師之最晚藏文譯本,亦迥異於大部份藏文藏經版本。

      全函以三層經布包裹,壘疊經葉兩側彩繪八吉祥圖飾,經葉上下各兩塊外護經板及內護經板。上內護經板左右兩側彩繪釋迦牟尼(Śākyamuni)佛與金剛持(Vajradhara),中間為梵藏文字體之頂禮三寶語詞-「頂禮佛、頂禮法、頂禮僧」,下內護經板則分繪帝釋天(Śakra)與四大天王(Caturmahārājakayikas)。釋迦牟尼佛左下方繪手捧曼達盤(maṇḍala plate)及哈達(khata)之俗裝供養人,就其服飾與冠帽特徵觀之,當為清代帝王,亦即康熙帝向佛供養之像。在院藏藏文經典護經板繪畫中,唯此函繪飾清帝供佛之像,頗為珍貴。金剛持右下方繪頂戴格魯派僧帽的藏僧供養像,與左側帝王供養像互相輝映。

      經葉以藏文楷體黑墨書寫,首四頁分別為四、五、六、七行,餘均為八行,體例與康熙八年(1669)完抄之《龍藏經》相同。

    • 後序
    • 後序
    • 後序
    • 後序
    • 後序
    預覽圖

    後序

    • 收入《御選語錄》卷十八
    • 清世宗編
    • 清雍正十一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26005-026006

      《御選語錄》為清世宗(1722-1735在位)選編刊印,共十九卷,收錄歷代禪師所傳禪法及當時若干親王大臣的參禪機緣語錄,益之以雍正皇帝親撰之十九篇序。〈後序〉一文中,雍正皇帝詳述第二世章嘉呼圖克圖(1642-1715)如何指點他得證開悟,因此稱讚:「章嘉呼土克圖剌麻乃真再來人,實大善知識也」。

    • 金剛法佛像
    預覽圖

    金剛法佛像

    • 十八世紀中期 清宮作品
    • 卡廬文化藏

      此尊蓮座前刻「大清乾隆年敬造」、「金剛法佛」,蓮座後刻「瑜伽根本」,為標準的「六品佛樓」造像樣式。「金剛法佛」為其尊名,「瑜伽根本」表明其屬於「瑜伽部」。三面六臂,摟著佛母,尊格相當罕見,推測應為「金剛妙法觀音」,屬於瑜伽部的觀音法門。相對於多數晚期模式化製作的六品佛樓造像,此尊肌理、飄帶更顯細膩,推測為早期創發時期的作品,可說是圖像尊格與藝術表現均難得之精品。

      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57-1782)間,高宗曾先後於紫禁城、圓明園、承德等地修造八座「六品佛樓」。所謂的「六品」,乃藏傳佛教格魯派總結密教修行之「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父部」、「無上瑜伽母部」,再加上顯教的「般若部」而成。乾隆皇帝建六品佛樓,體現了他對格魯派尊神系統化的熱情投入。

    • 御製烏斯藏即衛藏說 卷
    • 御製烏斯藏即衛藏說 卷
    • 御製烏斯藏即衛藏說 卷
    • 御製烏斯藏即衛藏說 卷
    • 御製烏斯藏即衛藏說 卷
    • 御製烏斯藏即衛藏說 卷
    預覽圖

    御製烏斯藏即衛藏說 卷

    • 清 李汪度書
    • 故書000478

      乾隆皇帝藏語學養頗深,親作〈烏斯藏即衛藏說〉一文,自音義解釋元明兩朝稱呼西藏的「烏斯藏」即當時習稱的「衛藏」,係因藏語「烏斯(意為中央)」發音簡化為「衛」。他強調「衛」乃藏語音譯,非漢語「衛所」之義;繼又闡述「衛藏」之所以稱「前藏」與「後藏」,實因達賴、班禪分居二地之故。書抄此文的李汪度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曾任《四庫全書》總閱官。

    • 理藩院.喇嘛封號
    • 理藩院.喇嘛封號
    • 理藩院.喇嘛封號
    預覽圖

    理藩院.喇嘛封號

    • 收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三七
    • 清 托津等奉敕撰
    • 清嘉慶二十三年武英殿刊本
    • 故殿003164-003165

      清初對格魯派黃教四位重要活佛的冊封歷史,於《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的「喇嘛封號」章節記載甚詳:順治十年(1653)冊封第五世達賴喇嘛;康熙三十二年(1693)冊封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大喇嘛」及「庫倫廣演黃教」;康熙四十四年(1705)冊封第二世章嘉呼圖克圖為國師;康熙五十二年(1713)冊封第五世班禪呼圖克圖為額爾徳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