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清宮與活佛

  「活佛」一詞最早見於元代漢文佛教文獻,意指「在世的佛」;用以指稱藏傳佛教具轉世身份的高僧,則首見於明代中期,然屬民間用語,非官方正式名稱。清代官方文獻述及活佛認證時,一致採用源自蒙文的「呼畢勒罕」音譯詞,乾隆皇帝曾將之詮釋為「轉世化生人」。本單元以說明漢文「活佛」語詞淵源為始,繼而敘述清初諸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對活佛的評介態度及往來史實,續以相關文物介紹格魯派的傳承發展與宗派特色。

清代崛起的格魯派

  透過代表性圖像與造像的展出,引介格魯派傳承的重要上師與本尊,可理解此一重要宗派的背景與特色,以及對清宮宗教信仰的影響。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宗喀巴金像
    preview

    宗喀巴金像

    • 清乾隆四十六年 清宮作品
    • 中雜000088

      六世班禪(1738-1780)為慶賀高宗皇帝七十壽辰,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自扎什倫布寺出發,次年七月底承德避暑山莊覲見,時獻禮清單中即可見一尊「三界法王宗喀巴像及金座」。六世班禪不幸於當年十一月初二日在北京因染天花圓寂,乾隆皇帝為申致紀念,特於次年命造辦處依班禪所獻宗喀巴像先後再造三尊。其中,兩尊為銅合金造像,現藏北京故宮;唯一的純金造像即為此尊,原供避暑山莊。據背光背面銘文,本件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月以西藏原作為型,照式範金鑄成。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雙手胸前成說法印,手中各撚一莖蓮花;花頂左側托經,右側托劍,皆象徵智慧,亦說明黃教創教宗祖為文殊化身。

    • 白檀木顯字枝葉 附木胎皮盒
    preview

    白檀木顯字枝葉 附木胎皮盒

    • 清乾隆年間
    • 故雜000560-000566

      白檀木顯字枝葉收貯於一長方形漆盒內,以黃紙包分別裹覆數片褐色乾葉、兩枝枝葉與樹皮。黃紙包墨書藏文唵、巴、打、吽、惹五字,盒蓋內白色織品可見墨書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其漢文曰:「乾隆十四年章嘉胡土克圖欽奉上諭,自阿穆多地方梵宗寺恭請大聖宗喀巴降生時,割臍滴血處自然生成,有番唵等字樣大利益白檀香樹皮花葉」。據悉,此株白檀樹至今仍存。

    • 宗喀巴事蹟唐卡
    preview

    宗喀巴事蹟唐卡

    • 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 西藏中部作品
    • 雙清文教基金會藏

      此幅裝裱背後有藏文「左二(g.yon gnyis pa)」標示,表明這是一組宗喀巴傳記唐卡中的左邊第二幅。每幅中央主尊均為宗喀巴,或結不同手印,持不同持物;下方為不同的本尊或護法,四周則佈滿其生平事蹟,並以藏文榜題說明。

      此幅中央宗喀巴頭戴黃色桃形僧帽,右手作與願印,左手作禪定印並托著長壽寶瓶,結跏趺坐於蓮座上;雙手捻兩株蓮花梗,花開於雙肩兩側,上置梵筴與寶劍。班智達帽原本為紅色,宗喀巴有鑒於當時西藏佛教戒律渙散,矢志改革,約自1388年起改戴黃色帽,表示繼承喀什米爾班智達釋迦室利(Śākyaśrībhadra, 1145-1244)所傳印度佛教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戒律的決心。黃帽後來遂成為格魯派的標誌,格魯派因而有「黃教」之稱。

      畫幅屬新勉派(Menbris Sama style)畫風,花卉的暈染,喜用金色筆描枝葉與袈裟紋樣,蘑菇狀的雲,以及生平事蹟以斜向的樹叢、白雲框出一個個菱形空間來描繪等,均為其風格特徵。本件尺幅大、設色飽滿華麗,為藏中大寺廟的製作。

    • 宗喀巴五示現唐卡
    preview

    宗喀巴五示現唐卡

    • 十八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 四川爐霍作品
    • 私人收藏

      此幅唐卡結合了兩種與宗喀巴相關的主題:其一為「師徒三尊」,即宗喀巴與兩大弟子甲曹傑(rGyal tshab rje, 1364-1431)、克主傑(mKhas-grub rje, 1385-1438,獲追認為一世班禪);其二為「五示現」,即宗喀巴的五種化現。宗喀巴圓寂後,克主傑遭遇修行疑難,即祈請上師示現指示;五次化現分別為:著僧服騎象相(左上)、著僧服坐在天神肩抬的寶座上(右上)、獅子吼文殊相(左下)、瑜伽士騎猛虎相(右下)、著僧服相(中)。

      畫幅整體以勉派(Menbris style)厚重設色為基調,人物開臉與整體線條相當秀雅。前景以橄欖綠描繪之草地、背景扭曲的山岩,以及畫中祕藏之米拉日巴(Jêbzün Milaräba, 1052-1135)等,顯示本件為四川甘孜爐霍的唐卡大師郎卡傑(Nam mkha'rgyan,活動於十七世紀)畫派的作品。據傳郎卡傑擅長微型畫像,喜愛在唐卡某處秘藏蓮花生(Padmasambhava)、米拉日巴等非格魯派的祖師。

    • 格魯派皈依境唐卡
    preview

    格魯派皈依境唐卡

    • 十八世紀 西藏中部拉薩地區作品
    • 私人收藏

      「皈依境」又稱「供養福田」,描繪教派的修行體系,包括傳承祖師、諸佛菩薩、密教本尊空行護法,通常以樹的外型排列,故又稱「集會樹」。此幅作品所示,為格魯派的皈依境,中央為創立者宗喀巴,正上方是與其教法源流有關的歷代上師,左側為中觀派傳承祖師(以文殊為首),右側為瑜伽行傳承祖師(以彌勒為首),其下則為密教本尊、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護法空行。畫幅的左、右上方分別為阿彌陀佛淨土與彌勒兜率天淨土,表示累積的廣大福德資糧日後可進入此兩處。

    • 大威德金剛唐卡
    preview

    大威德金剛唐卡

    • 十八至十九世紀 西藏作品
    • 私人收藏

      本幅以黑色為底,金線勾描,並敷以紅彩。此種技法在唐卡藝術中稱為「黑唐」,通常用於表現在黑暗中顯現的忿怒尊,所使用之紅彩主要描繪怒髮、火焰、鮮血與蓮瓣。畫幅內容為典型格魯派密教主題:主尊大威德金剛(Yamāntaka)與其左右上方的密集(Guhyasamaja)、勝樂(Cakrasaṃvara)合為最獲格魯派重視的三大本尊,而以大威德為最要。畫幅上方中央為宗喀巴師徒三尊像,下方為吉祥天母(Palden Lhamo)、六臂大黑天(Mahākāla)、閻摩法王(Yama)、財寶天王(Vaisravana)等格魯派常見護法。

    • 一世達賴唐卡
    preview

    一世達賴唐卡

    • 十八世紀 西藏作品
    • 私人收藏

      本幅出自《達賴源流》組畫,創稿於七世達賴(1708-1757)時期。全組共十三幅,以七世達賴為中心,除描繪一世至七世達賴外,尚包括之前的轉世,含靜息觀音(Cittavishramana)、印度國王貢卻邦(dKon mchog ‘bangs)、吐蕃國王松贊干布(Songzän Gambo,629-650在位)、噶當(Kadam)派創立者仲敦巴(’Brom ston pa, 1005-1064)等。一世達賴根敦主巴(Gedun Drupa, 1391-1474)為宗喀巴晚年弟子,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創建者。此幅唐卡中,根敦主巴頭頂虛空處為宗喀巴,其背景則為扎什倫布寺。

    • 二世達賴像
    preview

    二世達賴像

    • 十七世紀中期 西藏中部作品
    • 卡廬文化藏

      案蓮座背後下緣題記,此尊為一組造像中的「左十」,身分為二世達賴根敦嘉措(dGe ‘dun rgya mtsho, 1475-1542)。自現存相關作品及其製作風格的年代推測,這組達賴世系造像至少內含二十三件作品。尺寸較大,製作精美,鎏金飽滿,當為五世達賴﹙1617-1682﹚時期所費不貲的重量製作。

      二世達賴被視為一世達賴的轉世靈童,藉由學識逐漸成為格魯派的重要領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