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實景的啟示

  描繪新景點,亦是創造新圖式的契機。延續二十世紀前半「古法寫生」的思維,傅狷夫(1910-2007)思索如何自台灣的自然景色中,開創出新的山水筆法,而有「裂罅皴」與「點漬法」之生。正如經典山水畫能框架我們看見自然的方式,實景本身亦可帶領畫家的想像飛昇;現已傾頹的溪頭神木,便曾召喚江兆申(1925-1996)往昔的夢境。山水畫原自實景而生,實景則為山水畫的構圖筆法所轉化。此二者也將透過畫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修為,不斷激盪出新的對話。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民國 傅狷夫 海濱一角

    • 形式:軸
    • 尺寸:184x95 公分
    • 傅狷夫先生家屬捐贈

      本幅作於1988年,傅狷夫(1910-2007)時年七十九歲。傅氏以為古人筆法不足以描寫臺灣山海,遂以「寫生」為手段,提煉可供重複運用的語彙,自創「裂罅皴」繪岩相、「點漬法」畫海濤。本幅將山水畫的永恆性,凝凍在海浪激迸的瞬間;石與浪的筆墨交融,又削減畫作的寫實性。筆筆自「寫生」而來,卻「實無其地」,此亦為山水畫的妙處。

  • 民國 江兆申 洞中夢遊

    • 形式:單片
    • 尺寸:24.8x33.7 公分

      江兆申(1925-1996),字茮原,生於安徽歙縣,1949年來臺。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為著名的書畫篆刻家、藝術史研究學者。

      本幅無年款,謂見神木樹腹中空,似往昔夢境所見,或指溪頭神木。江氏1991年退休後卜居南投,作畫常取材當地。本幅綜合實景與夢境,「不必辨其是真是夢」,亦宛如實景山水畫,實景與造境,往往相兼而難以辨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