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廬山真面目

  廬山,又稱匡廬,在今日江西省九江市境內,風景秀奇,人文薈萃,自五世紀起,已出現以廬山為題的畫作。然而以實景為題材,是否必定要對景寫生?其描繪又受到什麼觀點制約?唐代詩人李白(701-762)形容廬山瀑布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無疑形塑了廬山的標準形象。沈周(1427-1509)〈畫廬山高〉,即是根據文學意象而來的想像之作;錢維城(1720-1772)則憑藉知識,將廬山一地的多處勝景匯聚成幅;而如祁崑(1901-1944)〈廬山憶舊〉般地記錄視覺印象,到近代才多見。哪一個才是廬山真面目?呂壽琨(1919-1975)的〈烏來瀑布〉,則展示了深印腦中的經典名作,亦能框架我們觀看實景的方式。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明 沈周 畫廬山高

    • 形式:軸
    • 尺寸:193.8x98.1 公分
    • 國寶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為明四家之首。

      本幅作於成化三年(1467),為慶賀其師陳寬七十大壽而作,藉山之崇高象徵老師的德行。沈周取法元代王蒙(1308-1385)的風格,以乾筆層疊皴擦,讓全畫氣勢連貫。前景一人仰望瀑流,應是據李白〈望廬山瀑布〉的詩意創作。畫中棧道,不知何據,與廬山實際樣貌應無涉。

  • 民國 祁崑 廬山憶舊

    • 形式:軸
    • 尺寸:109.4x50.6 公分

      祁崑(1901-1944),號井西居士,北京人。曾參加民初北京畫壇領袖金城(1878-1926)所創辦的中國畫學研究會,尤其擅長青綠山水。

      本幅作於1943年,描繪記憶中的廬山。前景由樹梢開展,給人即景取照的印象,或受到攝影框架裁切的手法所影響。不以瀑布為主體,異於常見描繪廬山的格套,或為捕捉實際視覺經驗之作。設色清潤秀雅,益顯山川滴翠。

  • 民國 呂壽琨 烏來瀑布

    • 形式:軸
    • 尺寸:272.5x68.5 公分
    • 呂夫人梅倩萍女士捐贈

      呂壽琨(1919-1975),生於廣州,1948年移居香港,為香港「新水墨運動」的領頭人物,影響深遠。

      本幅作於1972年,是香港大學校外課程國畫傳統技法的示範習作。以新北市烏來瀑布為描繪對象,用沈周〈畫廬山高〉的構圖,在前景添上烏來老街。不僅將烏來瀑布比擬為傳誦千古的廬山瀑布,更揭示學子如何透過古人的筆墨心象,看見外在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