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壯遊名山的風氣,亦反映在以名山勝景為題材的山水摺扇上。摺扇約於十世紀時自日本傳入中國,十五世紀中葉逐漸成為書畫創作的載體。可以折疊的形制,適合懷袖隨身,較傳統團扇便利。又因尺幅小,作畫價格較立軸便宜至少三倍以上,惠而不費。若由名家點染,開闔談笑間益顯扇主尊榮。二十世紀前半,以各地名勝為內容的摺扇廣為流行。畫家或藉此標誌個人遊歷,或記錄受畫者遊蹤;這些遊覽經歷,也透過摺扇在社交場合裡的展示功能,成為可供炫耀的文化資本。
本幅作於1938年。畫峰巖叢聚,流雲穿梭。松樹梢頭,一人端坐,觀雲望山,甚為愜意。此松應指「蒲團松」,位於文殊院(今玉屏樓)至光明頂途中,為黃山的指標勝景。朱其石(1906-1965)曾遍遊黃山、雁宕;繪此圖時,對日抗戰方興,所處時局與畫中情境,不啻天壤之遙。此題材標誌畫家「行萬里路」的經歷,亦給受畫者無限憧憬。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四川內江人,近代書畫名家。
本幅作於1938年。張氏曾於1934、1935年登西嶽華山,遍遊五峰。畫面採直式構圖,母題自左而右區分扇幅空間。左為巉巖,上坐二人,繼而孤松挺勁,遠山壁立,皆自底而上佔據畫幅,右方空白處作題識。此為信手拈來之作,左方兩人,看樹望山,似點出名勝之遊,最重在「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