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時局下的勝景

  1949年後兩岸三地分立的政治情勢,讓實景山水畫有了不同的發展。中共建國後,於二十世紀中葉提出「新國畫」的概念,主張在內容上反映現實,於形式上往寫實靠攏,實景山水畫遂多了歌頌祖國、服務人民的意味。而隨國民政府遷臺的畫家們則上山下海,就地取材。因為中部橫貫公路的修築、阿里山的觀光化,以及蘇花公路的奇險,臺灣的山海美景也進入了山水畫的範疇。九七之前的香港曾作為兩岸之折衝,吸引不少流寓畫家以其地為題作畫。鑲嵌在翠綠山陵間的拔地高樓,是香港作為金融重鎮的標記,也成為其獨樹一幟的山水樣貌。

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民國 錢厓 水光瀲灩

    • 形式:軸
    • 尺寸:55x52.5 公分

      錢厓(1897-1967),字叔厓,號瘦鐵,以號行,江蘇無錫人,近代著名書畫篆刻家。

      本幅作於1961年,繪西湖。前景為跨虹橋,後為西泠橋、孤山、阮公墩等,保俶塔則在左側。水墨隨意點染,而以單點透視塑造空間,增加遼闊感。大陸地區1950年代後在蘇聯寫實主義藝術的影響下,「新國畫」的呼聲四起,水墨畫融入透視技法,蔚為一時風尚。

  • 民國 黃君璧 谷關橋影

    • 形式:軸
    • 尺寸:138.2x69.5 公分
    • 黃君璧先生捐贈

      黃君璧(1898-1991),廣東南海人。1949年來臺,執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為近代書畫名家。

      谷關位於臺中市和平區,中部橫貫公路開通(1960)後,因為溫泉而成為著名的觀光點。本幅為第30屆(1976)全省美展參展作品,以層疊墨點繪草木穠鬱,或自「米點皴」轉化而來。古畫中少見吊橋,臺灣山區多吊橋的現象,也成為此作的特色。

  • 民國 林建同 獅子山下

    • 形式:軸
    • 尺寸:70x44 公分
    • 林紀凱、林紀穗女士捐贈

      林建同(1911-1994),廣東新會人。1949年後定居香港,為香港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

      本幅作於1990年,繪香港九龍半島的獅子山。獅頭朝西,登頂可一覽九龍與港島風光。1970年代起一齣名為〈獅子山下〉的電視劇,講述東西南北之人匯聚香港,在逆境中打拼,使「獅子山精神」成為香港本土意識的象徵,其內涵亦因近年香港的公民運動而再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