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展出時間 2018年07月01日至2018年09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105, 107

  十九世紀中期興起的金石書風,後亦擴及繪畫。最早由吳熙載開先河,後則有吳昌碩為大家,將北碑的用筆、篆刻的刀勢,融入繪畫之中,成為民初上海畫壇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吳昌碩本為浙江安吉人,三十歲初來到上海,受任頤指點,開始作畫,卓然成家。其畫風古拙蒼厚,化俗為雅,不僅風靡一時,更為當時的日本人所喜愛,具有跨國界的吸引力。吳昌碩的風格更影響及活動於上海的後輩,如王震,亦對日後在北京發展的齊白石、陳年有所啟發。本單元展出吳昌碩的作品,兼及其他與金石畫風相關的畫家作品,援以追索金石畫風自晚清至民國的發展。

民國 吳昌碩 藤花

  1. 形式:軸 紙本設色
  2. 尺寸:縱 124.5 公分 橫 53 公分

  本幅為吳昌碩1924年所作,時八十一歲,畫面以紫藤為唯一的題材,在穗狀的花朵與枝葉之外,藤枝交疊纏繞佈滿畫面,這正是吳昌碩此類作品的特色。
  清代中期開始,金石學盛行,古代刻石所有的樸質渾厚氣質,被移用到書法與篆刻的表現上。吳昌碩的篆刻與書法,講究一種金石氣,線條特別蒼厚雄渾,而他也成功地將這種特質帶入繪畫作品中。這件晚年的作品可見畫家大筆落落,運筆靈活,佈局也充滿巧思,為水準之作。

清 吳昌碩 雪庵袁安

  1. 形式:軸 紙本淺設色
  2. 尺寸:縱 65 公分 橫 33 公分

  本幅為吳昌碩四十九歲時畫東漢袁安臥雪的故事,描述在大雪之日,眾人為果腹到處奔走,唯獨袁安僵臥家中,以堅忍節操被舉為孝廉。
  畫上著紅衣者即袁安,草庵、樹石雖以禿筆率意寫成,仍保有積雪光亮的效果,是其作品中較少見者。此畫作於1892年,距吳昌碩移居上海不久,自題「我似窮猿悲失木,狂吟踏雪不辭僵」,以反襯方式自嘲必須汲汲營營、鬻畫維生,與高臥的袁安形成強烈對照,不失畫家的幽默感。

民國 吳昌碩 紅梅

  1. 形式:軸 紙本設色
  2. 尺寸:縱 129 公分 橫 62.1 公分

  在高度西化、商業化的上海,吳昌碩這般帶有濃厚中國味的風格相當具有吸引力,文人士子或者商賈市民皆為潛在的顧客。應付市場品味、繪製符合通俗趣味的畫作之餘,吳昌碩不乏援用繪畫傳統作為對話的復古情懷。
  本幅為吳昌碩在某受邀之宴席上,見到羅聘(1733-1799)繪紅梅,高古渾厚的氣質促使他想到為張熊(1803-1886)背臨一幅。此時吳昌碩八十一歲,張熊也逝世多年,足見相知之情。通幅構圖大膽,以長篇題跋平衡畫面,枝幹用筆老辣,十分精彩。

民國 王震 桃花群燕

  1. 形式:軸 紙本設色
  2. 尺寸:縱 138 公分 橫 33.6 公分

  王震除了經商,亦投身政治,加入同盟會,參與革命,民國成立後,政治上的受挫讓他於1913年宣布退出政壇,此後轉向文藝、慈善等事業。約莫同時,王震始與吳昌碩密切交往,透過長年累積的商界人脈網絡,成功將吳昌碩的詩書畫印引介給日本友人,推助吳昌碩成為上海畫壇領袖人物。
  本幅為王震1925年所作,以元代翁森〈四時讀書樂〉詩句「落花水面皆文章」為題,水岸邊有桃樹與奇石,成群落燕與桃花在粼粼水面上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