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罰有道
賞罰有道,「道」字既有「管道」之意,亦指「道理」。密摺制度從康熙朝晚期逐漸形成,自此之後,清帝國的皇帝們透過此一管道得以了解臣下、掌握政務,進而達到權力集中的目的。
賞賜,有時並不全然都是饋贈,更有可能是一種責任的交換。奏摺中的君臣對話,正隱隱透出禮物背後那些複雜的社會關係學。
-
密摺背後的權力運作:王鴻緒與康熙皇帝的機密往來
密摺
王鴻緒清康熙四十四年到六十年間(1705-1721)
故宮002511-002558、故宮002570-002573在清宮劇中,經常可以看到皇帝批閱奏摺的場景,但您可能不知道,「奏摺」這個名稱和制度,其實是由康熙皇帝創立。
清代初期的文書制度,經常造成延誤或洩密等弊端。有鑑於此,康熙皇帝結合滿人請安問候的習俗,要求親信官員另外透過請安奏摺,直接向他報告地方上的見聞,他也會藉此詢問地方事務。後來擴展到一般大臣也能上奏摺,奏摺的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規範,成為清代最主要的文書制度。
眼前這批〈王鴻緒小密摺〉是康熙皇帝和王鴻緒君臣之間往來的文書,王鴻緒曾經擔任禮部侍郎、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等職位。一般來說,官員寫好奏摺後會加以密封,由親信送到紫禁城,再輾轉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親自批閱。
這批密摺總共有52件,撰寫時間大約在1705到1721年(康熙四十四年到六十年),尤其集中在1705到1708年,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期間。王鴻緒向皇帝報告的機密事件包含官員包庇、受賄、侵吞公帑,以及地方官員誘騙江南女子到北京等。值得注意的是,這批密摺的大小尺寸不一,反映出奏摺推行初期尚未規範化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