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四方樂聚

異域音樂如何上得了宮廷殿堂呢?這是清朝宮廷音樂的一大特色。清朝將周邊各少數民族之樂舞稱為「四裔樂」,包含:東部的瓦爾喀部樂及朝鮮國俳、北部的蒙古樂、西部的回部樂、番子樂、廓爾喀部樂(位於今尼泊爾)、及南部的緬甸國樂、安南樂等音樂,在歡慶的筵宴場合可見各式民族樂器的表演。此外,清代皇帝常駐蹕並設宴於避暑山莊等塞外行宮,乾隆皇帝曾作詩「塞宴四事」描述塞宴場景,其中「什榜」一事,即演奏蒙古樂,由樂部之什榜處掌管演奏,以笳吹樂為代表。院藏滿蒙漢合譜極具特色,字字句句譜上工尺譜,呈現民族音樂的文化融合與交流。

展件一

筵宴樂,除慶隆舞等傳統樂舞,舞後依次演出,朝鮮國俳樂、察哈爾樂(稱為蒙古樂曲,有笳吹、番部合奏樂)、瓦爾喀部樂、回部樂、番子樂、廓爾喀樂、安南樂及緬甸樂等。
《樂志》記載,清太宗文皇帝(即皇太極,1636-1643在位)將朝鮮國樂納入宴樂(樂器含:笛1、管1、俳鼓1)。俳鼓,是以黃絨紃在項上演奏的樂器,相傳記載於唐代杜佑撰《通典》,為高麗之樂器。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展件二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每年除夕應行預備各項樂舞單請圈定

    清咸豐年間(1851-1862)
    故宮135826

    除夕宴,於清宮保和殿舉行,並宴請外藩及蒙古等王公貴族。此「除夕宴」樂舞節目清單,乃由禮部、樂部、蒙古音律處、健銳營、火器營等九個單位準備,由禮部掌儀司進呈給咸豐皇帝(1850-1861在位)圈點。皇帝圈選之樂舞含朝鮮國俳、廓爾喀樂、細緬甸樂、滿洲蒙古樂曲,而其他藝伎節目僅有善撲營之貫跤圈出,貫跤近似「相撲」的摔跤比試。

展件三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牧馬歌

    笳吹樂章滿洲蒙古漢文合譜
    笳鼓樂章(一) 冊
    清代
    故書000275

    「笳吹樂」,為蒙古樂曲之一,笳吹樂器有胡笳、胡琴、口琴、六弦箏等。此滿、蒙及漢笳吹樂章合譜,為乾隆年間泥金寫本,收錄〈牧馬歌〉、〈古歌〉、〈如意寶〉等數十段歌樂,前有「引子」皆譜上「工尺譜」。

展件四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火不思

    收入《皇朝禮器圖式》 卷九
    允祿等奉敕撰
    清乾隆31年(1766)武英殿刊本
    故殿024315

    詐馬、什榜、相撲、教駣,為「塞宴四事」,即宮廷於塞外筵宴所舉行之娛興節目,什榜屬音樂表演。「什榜」乃蒙古樂名,於古今又稱「十番」,在宋代楊萬里詩有所謂「全番長笛橫腰鼓,一曲春風出塞聲」。清代樂部設什榜處(或稱什幫處),即管理清宮表演蒙古樂之單位,其表演之樂器含笳、管、箏、琶、絃、阮、火不思等。
    火不思,屬絃樂器,今歸為彈撥樂器,其形制像小一些的琵琶,直頸,於《皇朝禮器圖式》列為「燕饗番部合樂」之樂器,為四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