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載歌載舞

從莊嚴隆重的中和韶舞到滿洲特色的慶隆舞,宮廷樂舞如何演出?清宮除設置宮廷大樂團外,有些場合亦搭配樂舞同時上演。「佾舞」乃是祭祀中的重要部分,展現了對天地神祇的敬畏與崇敬,最為常見的是受朝內、外所重視的文廟祭孔佾舞,直至現代仍是各地孔廟每年盛大的典禮性活動,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鐘鼓迭鳴拉開序幕,樂聲隆重而悠揚。而滿洲特色的「慶隆舞」、「世德舞」及「德勝舞」,則是筵宴中的傳統樂舞,充滿民族特色與喜慶氛圍。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佾舞圖說

    收入《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三十六
    清乾隆年間(1736-1795)
    平圖021005

    「佾舞」,凡壇廟祭祀之初獻、亞獻及終獻皆獻舞,有文、武舞之分,亦有八佾與六佾之分。依《大清會典》(卷五十八)記載,文廟舞六佾,其三獻皆獻文舞。

    此圖繪祭孔大典之佾舞,佾生左手執籥、右手秉翟(ㄉㄧˊ)。「圖說」云:「考籥、翟之勢有十」,並云:「佾舞文廟或云用八佾或云用六佾,今圖分四列而繪九十六人者,照黌祀偹考之十二圖,偹舞容而非佾數也」,可知圖繪九十六人係不合體制,文廟六佾舞生為三十六人。

  • 皇帝三大節筵宴慶隆舞樂

    收入《樂志. 樂典》九
    余堃初輯;總纂官周爰諏覆輯
    清國史館本
    故史002514

    清宮各種筵宴場合,傳統上演滿洲特色的慶隆舞,乃從滿族的蠎式舞(又稱瑪克式舞)發展而來的,於乾隆八年(1743)更名為慶隆舞,分為武舞(揚烈舞)與文舞(喜起舞),表演時揚烈舞在前,而喜起舞在後。依《清史稿. 禮志》所載:「宴儀如前,惟行酒後,慶隆舞進,司章歌作,司舞飾面具,乘禺馬(即假馬,假馬套於腰上,類似踩高蹺),進揚烈舞。司弦、箏、阮、節、抃者,以次奏技。喜起舞,大臣入,行三叩禮,循歌聲按隊起舞,歌闋,笳吹進,番部合奏進,內府官引朝鮮俳,回部、金川番童陳百戲,為稍異耳。」 
    「皇帝三大節筵宴慶隆舞樂」所用樂器及編制有定制,琵琶8、三絃8、奚琴1、箏1、節16、拍16、抃(擊掌)16人,樂生皆穿石青金壽字袍、豹皮端罩。而揚烈舞16人著黃布套、16人著黑羊皮套,皆戴面具。喜起舞,由大臣18人上演,皆著朝服。

  • 揚烈舞、喜起舞圖

    收入《欽定大清會典圖》卷五十六
    崑岡等奉敕撰
    清光緒25年(1899)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石印本
    贈善037067

    於清光緒25年(1899)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石印本《欽定大清會典圖》(卷56)見「慶隆舞樂舞圖」、「揚烈舞樂舞圖」、「喜起舞隊舞圖」,繪樂舞由騎假馬者及著黑皮衣者,高蹺射弓畫面,並有持節而歌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