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大樂團
展件一
-
編鐘(朝會用樂器)
皇朝禮器圖式 卷八
允祿等奉敕撰
清乾隆31年(1766)武英殿刊本
故殿024315《皇朝禮器圖式》,成書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加校補,是一本清代禮器圖繪專書,繪圖筆法細膩,力求再現各器原型。此書第八、九卷為「樂器」專卷,繪有82幅樂器圖像,詳細記述各樂器尺寸、質地與紋路等資料,並依清宮的音樂場合分類圖繪,含朝會、鹵簿、巡幸、祭祀、耕耤、燕饗(即筵宴)、凱旋等場合用器,涵括中國傳統樂器與少數民族樂器。
按《周禮》〈春官〉記載由鐘師擊編鐘,《隋書》〈音樂志〉云:編鐘是小鐘,以律呂編次而懸,上下皆八,合十六鐘懸於一簴。中和韶樂演奏,「樂始於鐘,止於磬」,清代定制「編鐘」為祭祀、朝會及燕饗中和韶樂用。
展件二
展件三
展件四
-
祭祀樂懸位次圖
收入《欽定大清會典圖》卷十八
托津等奉敕撰
清嘉慶18年(1813)武英殿刊本
故殿012970祭祀,是清宮重要的禮儀活動,包括祭天、祭神與祭祖,又可分為大祀(含祭圜丘、方澤、太廟、社稷、先師孔子等)、中祀(含祭朝日、夕月、先農等)及群祀(含祭火神、城隍、先醫等),由禮部主持祭祀近八十種,由內務府主持的皇室祭祀有十餘種,皇帝親自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大祀及中祀用中和韶樂,其演奏場景,從《欽定大清會典圖》(卷二十)所繪「祭祀樂懸位次」,可見其奏樂之配器及其位置圖,並有樂舞。奏樂規模,兩者所用樂器種類相同,惟中祀用樂器及舞生數量均減少。
祭祀之中和韶樂,左設鎛鐘1、編鐘1、建鼓1,右設特磬1、編磬1。其內,左、右壎各1、篪各3、排簫各1、笛各5、簫各5、瑟各2、琴各5、笙各5,另有持笏者左、右各5人,持笏者為司章,即唱頌樂章者。最前排,左柷1、搏拊1、麾1,右敔1、搏拊1。中央為樂舞生,左、右各文舞生32人、武舞生32人,執節者4人,立於舞生前以引舞。
展件五
親蠶禮,乃皇后親自採桑並行蠶事的儀式,此制始於周,歷代相沿。中國古代帝王為表示重視農桑,於每年春季,由皇帝親耕,由皇后親蠶。清代自乾隆九年(1744),北京西苑建立「先蠶壇」,由孝賢皇后富察氏(1712-1748)在此舉行親蠶儀式。皇后率宮中嬪妃及女眷等身穿吉服,至先蠶壇行親蠶禮,隔日至蠶壇桑林舉行採桑禮,皇后示範「躬桑」後,便上觀桑臺觀看眾妃嬪、命婦採桑。由院藏〈清院本 親蠶圖(採桑) 卷〉可見典禮場景,左、右側分立內監揚彩旗,持金、簫、笛、笙、拍板等樂器奏樂,並唱採桑辭。
皇后親蠶奏「禾辭桑歌樂」,樂器用金2(俗稱「鑼」)、鼓2、簫6、笛6、笙6、拍版(板)2,分立祭壇東、西側桑林,並有持笏唱採桑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