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變異
人面獸身_獸面人身
明代本草學家李時珍(1518-1593)在《本草綱目》〈人部〉所附〈人傀〉一文中,記載人轉為物、物化為人、人生蟲獸、獸產出人等「物怪」異象。《三才圖會》則在《山海經》的基礎上,繪製獸面人身、虎首人身、人面魚身、人面蛇身等圖像。西方也有類似表現方式,本次展覽搭配展出梵蒂岡宗座圖書館(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典藏圖冊中的人面魚身與獸面人身部分影像輸出。這些圖像展現了古人對身體「正常」與「異常」的認知與構想,背後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生病的身體
古人對病體有著多重詮釋,不僅透過結合天干地支的〈五行盛衰圖〉,探索五臟六腑、時間與疾病之間的深層關係;也注重面部顏色反映內臟狀況,強調人體外觀與健康的聯繫,如〈觀形察色圖〉。更藉由圖像描繪形如人臉且會開口說話和吃東西的人面瘡,以及男性女性都有可能罹患的乳廱;並用具體的動物形象為各種「翻症」(清代對瘟疫的稱呼)命名,也有藉由舌象揭示身體隱秘狀態的《傷寒舌鑑》,共同勾勒出多元樣貌的病體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