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

身體透視

不同領域對於身體的敘述及其觀看方式往往大相逕庭,醫學著重身體內部之臟腑結構、經絡穴位、筋肉、神經的描述,法醫重視身體外部、嘴巴以及骨頭的描繪,宗教經典則聚焦於賦予身體特殊的象徵意涵,揭示人體作為宇宙運行縮影的哲學思考。本單元透過《玄門脈訣內照圖》、《鍼灸資生經》、《理科掛圖》、《東醫寶鑑》、《律例館校正洗冤錄》、《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耆婆五臟經》以及藏醫唐卡等文本和圖像,展示醫學、法醫、佛教、道教等不同視角的身體論述,呈現身體在古代文化中的多重意涵,進而一窺上下兩千年間人們對身體的認識與不同文化場域之間的交流和影響。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
  • 醫學的身體觀

    不著繪人
    〈理科掛圖〉
    (民國八年(1919)二月二版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故獻000001-000048

    記述臟腑結構、經絡穴位、氣血,是傳統中國描述身體的方式。本主題展陳包括全身臟腑、身體局部、經脈、針灸與穴位在內的身體圖像。如舊題漢代醫者華佗(約145-208)所著之《玄門脈訣內照圖》,包含了人身正面、人身背面等圖;朝鮮名醫許浚(1546-1615)《東醫寶鑑》則繪有五臟六腑圖。再如南宋醫學家所著《鍼灸資生經》,介紹了穴位定位和針刺法,且配有36幅穴位圖。然而,到了清末,受西方科學的影響,對身體的描繪方式出現了轉變。清末新式學堂教科書的輔助教材——〈理科掛圖〉不同於傳統的身體描繪方式,轉而重視骨骼、筋肉以及神經的描繪。

  • 梵蒂岡醫學身體圖像

    1.論人體構造七卷(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Libri Septem
    安德烈亞斯•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2.解剖研究(Studi Anatomici
    朱利奧•博納索內(Giulio Bonasone, c. 1498- after 1574)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解剖學家安德烈亞斯•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著有《論人體構造七卷(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Libri Septem)》一書,內含高度精細的身體版畫,糾正了過往關於人體構造的錯誤論點,為近代人體解剖學的權威著作之一。梵蒂岡宗座圖書館(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藏有此書,亦典藏意大利著名版畫家朱利奧•博納索內(Giulio Bonasone, c. 1498-1574)繪製的〈解剖研究(Studi Anatomici)〉。本主題搭配展出《論人體構造七卷》與〈解剖研究〉的部分影像輸出,呈現西方自文藝復興時期以降的身體描繪方式,進而與院藏身體圖像進行分析比對。

  • 醫學唐卡

    醫學唐卡影像輸出

    唐卡為藏語「Thang Kha」,意為西藏卷軸畫像。唐卡繪畫題材多樣,包括宗教、醫學、天文曆算、史事、神話、動物、花草樹木……等等。本次影像輸出當中部分的醫學唐卡。醫學唐卡藏語讀如「sman thang」,音譯為「曼唐」、「門唐」。藏族傳統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注重人體健康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將人體結構、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與自然現象緊密相連。藏醫唐卡中不僅包含脈絡圖和穴位圖,也有骨骼圖、要害部位圖以及臟腑解剖圖。

    *文化部 蒙藏文化中心提供*

  • 法醫的身體觀

    《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清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
    〈檢骨圖〉、〈屍圖〉
    (宋)宋慈撰(清)律例館校正
    故殿009475-009476

    中國傳統法醫學(檢驗學)與傳統中國醫學同樣關注人體,但兩者以死亡與否為其界線。中醫身體圖像聚焦於生前臟腑與精氣循環,法醫學則專注死後,重視身體外部、口部與骨頭描繪,較少涉及內臟。本次展出院藏《律例館校正洗冤錄》,內含檢骨圖、屍圖等法醫學人體圖像。《洗冤錄》原由宋代提刑官宋慈(1186-1249)編撰,是現存最早、影響深遠的法醫學專著。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於乾隆六年(1741)下令校閱修訂此書,次年完成並頒行,題名為《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成為清代檢驗學的標準知識,為官員與仵作的必讀之作。

  • 佛、道兩教的身體觀

    《耆婆五臟經》(日本天保四年相庭熙鈔本)
    〈黃庭秘圖序〉〈胎藏界金剛界〉
    (日本)不著撰人
    故觀014048

    各式宗教都有其觀看身體的方式,這些觀點往往帶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與象徵意義。道教認為身體每個部位都由不同的神祇掌管,本次展陳明朝文獻學家王圻(1530-1615)與其子王思義(生卒年不詳)共同編撰的《三才圖會》,書中繪有肝神、心神、脾神、肺神、腎神等身中神形像。此外,托名西元前六世紀名醫耆婆(生卒年不詳)的《耆婆五臟經》,內含多幅手繪彩色人體圖像,描繪了五臟器官的宗教象徵性布局。這些圖像並非反映實體臟器,而是一種宗教性的人體結構圖。《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則結合了佛教密教和道教符籙的內含,繪有眾生原形圖和玉兔日月女身圖,進一步展現了宗教對人體圖像的多元解讀。